是导演,也是观众
环球时报:《刺杀小说家》系列至今,创作心态发生过变化吗?未来想探索哪些叙事维度和可能性?
路阳:我始终被超现实故事吸引,乐于探索未知与奇幻。作为电影工作者,把从故事里获得的能量、乐趣、新鲜感和不确定性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同样兴奋并从中获得能量,这是我未来尝试的方向,于是在《刺杀小说家2》背后做了非常多的可能性和铺设。目前呈现出来的只是很多设想中的一小部分,未来我们希望把这些可能性一一转化出来,一定会有更多令人惊讶的奇思妙想。
环球时报:如何平衡个人化表达、类型片工业化和市场预期?
路阳:一方面我们希望遵从初心的创作恰好能和观众需求重合。另一方面,我们知道电影创作是集体行为,每位创作者又是独立的个体,这种不同个性之间的搭配形成了一部作品的独特气息。我想,重要的是找到跟观众的共识和公共区间,同时保留每位创作者和艺术家的个性,寻找一种分寸。如今娱乐手段非常丰富、选择多样,我们也必须尊重市场,拥抱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什么样的作品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是我们始终要考虑的课题。《刺杀小说家》上映后,我不断在和观众的交流中思考哪里做得不够好。很多时候我们本身也是观众,要不断听取反馈,找到更好讲故事的方式,这是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环球时报:影片目前有哪些海外上映计划?期待海外观众有怎样的反馈?
路阳:10月初,影片将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卢森堡、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同步点映和上映。我们从社交媒体上看到海外观众在期待《刺杀小说家2》,我非常期待海外观众透过电影了解中国的年轻人和中国的创作者在想什么,希望给中国、给世界呈现关于中国美学的丰富绚烂。文化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社交媒体、旅游甚至潮流玩具,但电影始终是其中一种深入的、极其有力量的、能进行深刻交流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