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规掐死高利贷!10月1日网贷新规上线,利息降了但借款难

2025-10-08 14:52  头条

国家要重点整治高利贷了,哪怕是正规的银行机构,随意抽断贷,未来也有可能会被处理。

本质上要解决的是民营企业主融资难、融资贵、贷款难等相关问题。今年8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具体出台了25条司法保障。

那么,现在的高利贷背后的套路有多隐蔽呢?融资难和贷款难的背后,金融机构为什么总是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而做不到雪中送炭呢?

放贷1700万实施敲诈勒索

民间的放贷其实一直很野蛮,由此引发的犯罪活动也层出不穷。武汉一位经营生意的高先生因为资金短缺,从正规的机构又贷不到款,于是只能求助民间的放贷机构。

2023年秋天,高先生向这个放贷团伙借了20万元,钱还没有拿到手,就率先被扣除了1.2万元的砍头息,他本人最终拿到的钱只有18.8万元,但是双方签的合同却显示,高先生最后要还31.2万元。

此后,为了持续把高先生绑住,放贷团伙设置了一整套陷阱,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诱导高先生累计借款1700多万元,最终他本人的实际还款达到了2800万元以上。即便如此,放贷团伙依旧宣称高先生欠了他们470多万元。

这不仅仅是典型的高利贷,关键是设置套路,一步一步诱导当事人借款,有些合同甚至是放贷团伙伪造的,而且还会随时威胁借款人的家属。这种高利贷的实际年化利率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上限的500倍以上。

谁都知道高利贷不能借,但问题就在于大量的民营企业主,他们在日常经营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偏偏银行机构又不会给他们放贷,所以借高利贷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民间的放贷机构近年来可谓层出不穷,从民营银行再到小额贷款公司,各地都有,而且放贷的业务还十分的昌盛,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民营企业主的贷款之难。

有的时候,即便从正规的银行机构借贷,也很容易遇到抽贷和断贷的情况。

总是做落井下石的事情

有些企业主能够从银行获得个人经营贷授信。深圳的江老板,2023年初的时候,就从一家银行获得了一笔620万元的授信。

这笔资金的期限是10年,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到期续贷的时候,江老板抵押的房产估值下降了,于是银行就提出了新的方案,双方经过协商,原来的额度缩减到600万元,而且也变更了还款方式。

更换了借贷方案之后,江老板自己筹措资金归还了原来的620万元本金,但是刚还上钱,银行却说他还款能力不足,拒绝向其发放新的600万元的贷款。

银行这么一搞,直接导致江老板的资金链断裂了,他的生意面临巨大风险。其实从网友分享的遭遇来看,类似的情况在全国比比皆是,有些民营企业主因为贷款突然中断,或者是被抽贷,公司都被直接搞垮。

也难怪人们总是吐槽银行雪中送炭,不知道你在哪里,锦上添花的时候就屁颠屁颠的跑过来了。

这其实就是银行经营和盈利的本质,他们只想把钱借给那些还款能力相当厉害的企业或者是个人,但悖论就在于,这些企业往往资金充足,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向银行借钱。

而那些偏偏需要资金周转的企业主,却时常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向银行申请也往往贷不到款,好不容易申请到了,银行还会随意的抽贷、断贷。

银行不是慈善机构,需要盈利,这当然是客观的事实。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银行在操作的时候,能不能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如果只是盯着眼前的可见利润,最终的路只会越走越窄。或者说,采取杀鸡取卵的借贷方式,不但会破坏整体的借贷环境,实际上也是在为民间借贷的出现提供更多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为什么很多企业主宁愿去借高利贷,也不去碰银行的钱?不就是因为银行做事其实也不地道?

而根据最新的规定,未来在司法环节,全国要严控银行抽贷、断贷这种行为,要在法律层面规划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

换句话说,不能光是嘴上喊着要给民营企业提供好的营商环境,现实世界,民营企业主连钱都贷不到。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局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更上一层楼。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大量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这才导致网络上的小额贷款行业过去几年一直处在野蛮化生长状态。

9000万罚金背后的生意

网络小额贷款的市场依然相当活跃,这中间自然也存在着高利贷、强制贷款、套路贷、信息泄露等一系列恶劣问题。

监管部门其实也没有闲着。2024年,金融监管机构一共发出了113张行政罚单,有50家金融机构以及60名金融从业人员遭到了处罚,累计罚没的金额高达8988.21万元,接近9000万元。

处罚很严苛,但是这恰恰说明网络贷款背后的业务相当多,需求相当大。说的再直白一点,对金融从业者来说,这就是赚钱的风口,所以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从具体类型来看,去年遭到处罚的有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也有区域性的中小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民营银行,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

如果从罚款的理由来看,各种各样的案由都存在。比如浙江网商银行,存在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的问题。

但是,在野蛮化的生长时代,这些都不是问题,甚至处在一种可控和不可控的灰色区域内。如果没有新的规定,都不用担心,如果出现了新的规定,就再做出整改,这就是大量金融机构的真实心态。

所以,哪怕金融监管机构的处罚金额接近9000万元了,对于参与业务的各个银行机构来说,这都是小钱儿,背后的利润比做出的处罚要多得多。

正因为如此,这些金融机构才不断的踩踏底线,甚至直接突破底线,他们甚至将一些风控业务外包了出去。这也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的放贷市场,不管是针对企业的还是针对个人的越来越混乱,而且信息也越来越被泄露。

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受到伤害的自然是借款人,不管是企业主还是个人,借款能够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

被扭曲了的借款人

侵害借款人权益的行为,甚至是替借款人选择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背后涉及到了公平交易,也涉及到了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有些信贷资金被挪用了,还有的钱流入到了限制性领域。

其次,银行机构向关系户发放信用贷款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占到了违规发放贷款的6成左右。关系户的背后既有利益勾连,有些干脆就是从业人员的近亲属。

这导致的情况就是信用贷被挤占甚至是浪费掉了,背后产生的权益侵害问题更是很多,监管机构如果不进行严厉查处的话,类似的现象根本不能绝迹。

从借款人的角度看,催收行为的不当是被吐槽最多的方面。根据去年的统计显示,有大量的机构都被投诉过,投诉量最多的三家金融平台占到了总投诉量的20%以上。

最关键的是,不当的催收行为已经被一些金融平台转包给了第三方,再加上贷款信息被不断转卖和泄露,大量的借款人早就成了透明人。所以整体上就是极其野蛮化的生长模式,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如果监管没有跟进的话,他们就处在灰色地带,继续赚取暴利。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借款人被越来越扭曲,不要说自主选择,最后实际上是被牢牢地绑定。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司法层面不进行有效的监管,金融领域各种各样的乱象还会持续下去。

现在的问题就要看政策出台之后的落实落地情况。根据以往的经历来看,监管越发到位的话,混乱的局面将会一步一步收敛,但是这中间存在一个过程,不会马上就到位。

乱象的背后,是整个贷款业务市场的庞大,社会经济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等等,诸多情况都在助推借贷,也在助推消费。

有人说,大规模借贷的背后是在透支未来,从个人借贷的角度看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经营本身就需要资金周转和大量的民营企业主,很多时候都需要金融机构的托底才行。

所以说到底,一方面要规范化,另一方面也要改变观念,至少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整个借贷市场的发展与平衡。

结语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健康态势,因为这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解决整体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已经相当突出的问题,才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下一步要依法打击非法的行为,还要尽可能的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的成本,做到秩序持续规范,因为只有这样,整个的贷款环境才能被一步一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