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万亿赌注:一场无人知晓如何回本的豪赌”

2025-09-26 15: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柳白】

"人工智能(AI)投资达到史诗级水平:它真的能回本吗?"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热潮下,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25日以此为题发表了一篇长文,把目光对准了当前这股投资热潮中潜藏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文章指出,科技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投资AI基础设施,总投入已超过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建设成本,这实际上是一场豪赌。当前AI带来的收入远不能覆盖如此庞大的投入,况且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存在巨大的回报不确定性,可能需要全球经济发生巨变才能回本,既有巨大机遇也伴随泡沫破裂的隐忧。

文章写道,科技公司向数据中心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并背负了沉重债务,但目前的收入相对微薄;这让人想起互联网投资泡沫。

在美国北达科他州人口仅1100人的小镇埃伦代尔,有这样一座尚未建成的AI数据工厂,规模加起来比十座建材市场还要大,项目造价超过150亿美元,相当于该州年度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北达科他州埃伦代尔的全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即将竣工

人工智能热潮掀起了人类历史上成本最高的建设浪潮之一。过去三年,美国主要科技公司对AI数据中心、芯片和能源的投入超过了按通胀调整后的州际公路系统四十年的建设成本。AI支持者甚至将其比作又一轮工业革命。

但一个大问题是:没人确定他们何时能收回投资,甚至能否收回。

文章形容,这场建设热潮实际上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技术会迅速进步、改造经济并带来稳定利润。

在5月与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一次会议上,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谈到电力最初应用缓慢时表示:"我希望我们不要花50年时间。"

扎克伯格回答说:"是啊,反正我们都在投资,就好像这不需要50年似的。"他最近在白宫的一次晚宴上推测,该公司到2028年在美国的支出可能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

硅谷观察人士担心,AI的热情已演变成泡沫,越来越像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狂潮。

当时,电信公司花费超过1000亿美元在全国铺设光纤电缆,认为互联网增长将极其迅猛,任何投资都合理。结果却是严重过度建设,导致电信业成为互联网泡沫破裂中受创最深的板块。行业巨头如Global Crossing、WorldCom和360Networks接连倒下。

如今,本来枯燥的芯片和数据中心领域,已成为数千亿美元的激烈战场,硅谷巨头们不断加码支出,还给项目起上科幻般的名字。

扎克伯格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名为"许珀里翁"(Hyperion)的超级数据中心规划图,显示其规模相当于曼哈顿的一大块区域。

OpenAI的萨姆·奥特曼将自己的数据中心计划称为"星际之门"(Stargate),取自1994年的科幻电影。他们本周公布的规划需要至少1万亿美元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奥特曼还承诺未来几年每年向甲骨文支付约600亿美元租用数据中心服务器。然而,OpenAI今年预计总收入只有130亿美元。

"许珀里翁"(Hyperion)超级数据中心规划图

"这是个万亿美元的难题"

六年前,承租北达科他设施的CoreWeave还是一家不到20名员工的默默无闻的加密货币矿企。如今,在华尔街和私募资金的助推下,它已蜕变为市值超过通用汽车和Target的计算巨头。

如今的投资规模远超当年的互联网泡沫,这意味着要让这些投资合理,经济必须发生巨大转变。

红杉资本合伙人大卫·卡恩(David Cahn)估算,仅2023和2024年投向AI基础设施的资金,就要求消费者和企业在这些芯片和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里购买约8000亿美元的AI产品才能获得合理回报。

但分析师认为,大多数AI处理器的寿命只有三到五年。

本周,贝恩公司咨询师估计,到2030年,AI基础设施投资浪潮需要实现每年2万亿美元的AI收入。相比之下,这比亚马逊、苹果、谷歌、微软、Meta和英伟达2024年合计收入还要高,且是全球整个订阅软件市场规模的五倍以上。

摩根士丹利估计,去年AI产品收入约450亿美元。该行业的盈利模式包括收取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的订阅费,以及按量收费让外部公司使用其数据中心。

"科技行业如何填补这一差距是个'万亿美元的问题'。"伯恩斯坦分析师马克·摩尔德勒(Mark Moerdler)说。

尽管消费者普及AI的速度很快,但大多数人使用的是免费版本。企业除了为微软Copilot或类似产品每月为每个用户支付约30美元外,一直不愿为AI掏钱。"总得有人从中赚钱,"他说。

预测繁荣何时变成泡沫是出了名的困难。许多泡沫持续多年。有些从未破裂,只是停滞不前。AI支持者坚持认为这次繁荣不同于互联网时代。如今的科技巨头产生的现金远多于1990年代的光纤建设者,而且AI几乎立即可供全球大部分地区使用,不像互联网需要消费者和企业接入高速网络

截至8月,OpenAI统计约有7亿人(占世界人口的9%)为ChatGPT的周度用户,高于3月份的5亿,而其收入预计将在2024年增长两倍。

支持者认为,如果AI继续发展到能够取代大量白领工作的程度,节省的成本将足以回报投资。AI高管预测,未来几年该技术可能使全球GDP增加10%。

甲骨文董事长拉里·埃里森本月告诉投资者,"训练AI模型是一个巨大的数万亿美元市场",企业和消费者日常使用AI的市场"将大得多得多"。

"债务就是公司的燃料"

不容忽视的是,AI建设背后的融资很复杂,债务几乎存在于每个层面。

Alphabet、微软、亚马逊、Meta等公司打造自己的AI产品,有时还将云计算服务访问权出售给OpenAI等设计AI模型的公司。仅这四家"超大规模"公司明年资本支出预计近4000亿美元,超过阿波罗太空计划按今日美元计算的成本。

有些公司自己建设数据中心,有些则依赖第三方来建造配备冷却设备和电力的巨型仓库。

然后是像CoreWeave这样的中间商公司,其负责人是前大宗商品交易员迈克尔·因特拉托尔(Michael Intrator)。CoreWeave的主要业务是租赁数据中心,用英伟达芯片填满它们,然后将这些服务器出租给科技公司。

CoreWeave的崛起相当迅速。2017年,因特拉托尔与一家能源对冲基金的前同事联合创办了Atlantic Crypto,购买服务器来挖掘加密货币以太币。

2019年,因特拉托尔将公司更名为CoreWeave,并转向为AI提供动力的云计算服务器。2022年ChatGPT的发布点燃了AI狂热后,他全力加速,迅速积累数据中心和芯片,并以惊人的速度与AI公司签署租赁协议。他获得了英伟达的投资,如今英伟达持有其超过6%的股份。

截至本周,CoreWeave已经与科技公司签订了价值超过420亿美元的未来服务器租赁合同,其中包括25日宣布的与OpenAI先前协议的扩展,金额高达 65 亿美元。

这种增长是由大量债务推动的。

因特拉托尔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形容,债务就是"这家公司的燃料"。

为了加快芯片采购,CoreWeave求助于其最大的融资伙伴黑石集团(Blackstone),以及其他渴望进入AI领域的领军者。

CoreWeave与包括微软在内的顶级科技公司交易的融资利率起始于8%以上,对初创公司则更高。总的来说,CoreWeave大约有150亿美元的债务。

它欠房东的钱更多:CoreWeave的证券备案文件显示,它承担着56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租赁付款,租期通常约为10年。

然而,根据其IPO文件,CoreWeave与科技公司的合同通常为2至5年。这意味着在与科技公司的合同到期后,它仍需支付数十亿美元。同时,公司还在为许多尚未找到租户的服务器支付租赁费用。

如果建设浪潮远超实际需求,或者科技公司不再依赖第三方供应商,CoreWeave的数据中心最终可能会像本世纪初遍布美国被闲置的光纤电缆一样。

因特拉托尔表示,数据中心繁荣类似于上世纪初债务驱动的美国电网建设,只是规模大得多,更像战时动员。

他认为,未来几年CoreWeave的数据中心会有足够的需求。他表示,公司的债务主要与其与科技公司的合同挂钩,这些合同提供的收入足以偿还贷款和租赁费用。

他说,高融资成本是"你构建新事物时不得不交的学费,我们支付了那笔学费以尽早入场。"

"我不会告诉你没有风险,"他补充道,"但我们在如何减轻风险,以及构建债务方面非常深思熟虑。"

CoreWeave正竞相在能源丰富的地区租赁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心,以领先于竞争对手。其业务范围从新泽西州延伸到得克萨斯州和俄勒冈州。

为了在埃伦代尔立足,CoreWeave找到了一个由数据中心建筑商Applied Digital开发的场地。Applied Digital最初是一家加密货币基础设施公司,后来也加入了AI热潮。

2023年,Applied Digital在多风平原上开始建设一处数据中心。北达科他州寒冷的气候是一个优势,为服务器降温的成本更低,因为这些服务器消耗大量电力且经常过热。

Applied Digital的CEO韦斯·卡明斯(Wes Cummins)花了几个月时间,试图让科技巨头直接租赁该数据中心,但没有成功。他一边推进建设,一边从一家日本银行获得贷款,并接受了麦格理集团(Macquarie)的投资。

他说,他一直很焦虑,直到今年早些时候,他的公司与CoreWeave开始认真谈判由CoreWeave租赁该数据中心。5 月,他们签署了三项协议中的第一项。总的来说,CoreWeave在15年内欠卡明斯的公司110亿美元。

"CoreWeave非常灵活,行动非常迅速,"卡明斯说。"他们很激进,并且一直保持激进。"

CoreWeave计划在这个仓库式的综合设施中安装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芯片和其他设备,该设施的电力配置为400兆瓦,足以为超过15万户家庭供电。

往昔泡沫的回声

历史上技术泡沫屡见不鲜。乐观情绪引发投资者蜂拥,随后往往是过度建设和巨大亏损,即便新技术最终渗透经济。

英国19世纪的铁路狂热投入占GDP超7%,铁路里程在1840至1852年几乎翻了五倍,却只带来预期四分之一的收入。

研究经济泡沫的数学家安德鲁·奥德利兹科称,这种狂热是一种"集体幻觉",投资者、社会和媒体被群体思维裹挟,看不到风险。

他本人也经历过90年代光纤热潮。那时,电信公司和初创企业以相当于GDP 1%的规模疯狂铺设光纤,认为互联网流量每100天翻倍。但他发现当时流量实际是每年翻倍。

狂热迫使高管们忽略不利数据,一味加大投资,直到泡沫破裂。

"公司和高管都有强烈的私利,"奥德利兹科说,"警示信号被忽视了。"

光纤公司Level 3联合创始人凯文·奥哈拉回忆说,当时银行和投资者主动送钱,他们坚信需求会持续飙升,尽管已有隐忧,仍专注于流量增长的愿景。

"那是彻底的淘金热,"他说,"我们每周花约1.1亿美元建设网络。"

最终现实打破了泡沫。

Level 3股价暴跌95%,许多巨头破产,大量光纤闲置十多年,直到2010年代在线视频和游戏需求增长,才逐渐消化过剩产能。

"比以往所有科技泡沫加起来都大"

越来越多迹象表明,AI的乐观预期可能落空。

麻省理工学院报告称,95%的受访机构没有从AI产品投资中获得回报。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AI聊天机器人对丹麦7000个工作场所的员工收入、工时或工资"没有显著影响"。

OpenAI在8月发布的ChatGPT-5被广泛视为渐进式改进,而非颠覆性突破。鉴于其高昂的开发成本,这次发布加剧了人们对生成式AI模型改进速度慢于预期的担忧。

AI高管表示,每代新模型的训练成本比上一代高三到五倍,意味着回本难度更大。

另一障碍是芯片会迅速贬值,不像光纤可闲置多年,AI芯片像汽车一样很快落后于新技术。

"这比以往所有科技泡沫加起来都大,"银湖资本(Silver Lake)联合创始人罗杰·麦克纳米说,"这个行业即使能像史上最成功的科技产品一样成功,也可能无法证明当前的投资水平是合理的。"

尽管如此,资金仍源源不断涌入。

Applied Digital近期又在北达科他州破土动工建设一座280兆瓦的新数据中心,目前尚未找到租户。

在埃伦代尔,白天人口会翻倍,因为建筑工人午餐时挤满了加油站的三明治柜台。数据中心完工后,预计常住人口将增加300至400人,占比约三分之一。

埃伦代尔市长唐·弗拉赫蒂说,住房短缺日益严重,政府已贷款修建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为约20套新房做准备。

"我们是在冒险,如果AI热潮破灭,一切可能崩塌,"弗拉赫蒂说,"但如果没有这波热潮,20或30年后埃伦代尔可能成为鬼城。"

"我们现在正处于风口浪尖,只能继续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