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在以前对月亮充满敬畏和崇拜,古代的帝王在特定的日子里会进行拜月仪式。
在每月的十五日,地球会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近乎呈现一条直线。此时月球受光面完全朝向地球,地球上的观望者可能整晚可以看见圆月的形态。这种现象在天文学中对应月球视黄经与太阳相差180度的时刻,是朔望月周期中的关键节点。
在一年中,每个月都有一个望日,而中秋节是所有望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可以说,它是与月亮有关最盛大的节日。在中秋节这天,人们会给关系好的人互送礼品,以增进感情;全家一起坐在庭院中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完了后,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团圆饭中,必不可少的是螃蟹。中秋前后的螃蟹肥美,尤其是大闸蟹,在传统文化中,蟹黄饱满象征着"富足",蟹盖圆形象征着"团圆";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中秋吃螃蟹是应景之举,也暗含着"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像山东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喜欢吃大葱。常搭配虾仁炒制,大葱的辛辣有着"冲破困难"的寓意,而虾仁的弯曲形态寓意着"生活曲折但圆满";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红色的食物,比如红烧肉、红焖鸡等,红色象征"红火",肥而不腻的口感寓意着"生活富足"。
此外,这天吃饭的座位安排也是有讲究的。长辈要坐主位,晚辈按照长幼顺序就座,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般菜品数量要双数,比如8道、10道等,有"成双成对"的好寓意,要避免单数。吃饭的桌子要使用圆形或椭圆形餐桌,强化"团圆"的视觉效果,避免尖锐的器皿,象征着"和气"。在你们那里,中秋节吃团圆饭都有什么习俗讲究呢?
对于农民来说,中秋节不单单是一个庆祝的日子,还是农民根据天气来预测接下来天气如何的节点。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中秋节这天下雨不利于农业生产,故而留下一句老话叫做:"雨淋中秋节,寡妇也发愁",是啥意思?中秋下雨有啥预兆?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下。
一、八月十五雨打灯,冬至前后雪无踪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十五这天下雨,雨水打湿了路灯,按照老祖宗的说法,预示着到了冬至的时候,降雪极少,可能不下雪。
冬至前后是冬季气候的关键转折期,如果这个时候长期不下雪,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首先,冬至没雪可能会导致土壤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加速水分流失,春季播种时容易出现"旱种难发"的现象;此外,没雪覆盖时,土壤的昼夜温差加大,白天解冻、夜晚冻结的反复过程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导致板结,影响根系生长;雪水融化后能缓慢渗透土壤,携带空气中的氮素等养分。没雪则会缺乏这一自然补给过程,叠加冬季风蚀,可能导致表层肥力下降。
二、八月十五雨打檐,九月初一湿鞋穿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也就是中秋节下雨了,雨水敲击屋檐,按照老祖宗的说法,预示着此后会一直下雨,一直持续半月之久,到农历九月初一的时候,鞋子还是湿的。
中秋前后,正值长江流域单季稻灌浆期或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持续的阴雨天会导致稻穗发芽,从而降低了米质;此外,土壤中含水量饱和后,稻株根部抓地力减弱,遇到大风天容易倒伏,增加收割难度和损失。华北地区的春玉米正处于成熟期,若遇上持续降雨,田地泥泞,会导致收割机无法下田,延误收获时机,增加基落粒损失;雨水浸入果穗,导致霉菌滋生,毒素超标(如黄曲霉毒素),影响饲料和食用安全;此外,秋收作物在收割后需要及时晾晒,以降低含水量,半月阴雨会导致未及时干燥的粮食在储藏中发热、霉变。小麦、油菜等种子在潮湿的环境中提前萌芽,丧失播种价值。
三、中秋雨落檐,十月棉上肩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中秋节这天下雨,按照老祖宗的说法,预示着到了农历十月的时候,天气会非常冷,人们需要穿棉质衣服。
农历十月,苹果、梨等果树已经进入休眠期,但芽鳞还没有完全闭合,极端低温会导致芽体冻裂,影响次年开花结果;此外,冬小麦、油菜等作物还处于分蘖期或苗期,突然的低温,可能导致细胞结冰,破坏细胞结构,引发叶片枯黄、根系冻死;十月持续的低温还会让土壤表层冻结,阻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而且,一些害虫比如蚜虫、红蜘蛛的卵在-10℃以上可存活,如果十月寒冷还没有达到极端低温,反而可能淘汰天敌,导致次年病虫害爆发。
四、中秋月如镜,秋后三十晴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中秋节这天是晴天,月亮如明镜一般悬挂在天空上,按照老祖宗的说法,预示着此后的一段时间,天气都较为晴朗。
此时正是作物丰收的时候,多晴天利于农民进行收割,以及收割后的作物晾晒,确保粮食顺利归仓。
五、雨淋中秋节,寡妇也发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中秋节下雨,那么寡妇也会发愁。我们根据上面的农谚可以知道,中秋节这天下雨,可能此后多雨,以及冬天降雪少,这都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因此才说寡妇也发愁,其实农民碰到这种情况也会发愁,毕竟这种情况,会使得作物生长受到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