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街头再起风波,这一次,不是抗议示威,也不是什么天灾,而是货架被抢空、超市门前大排长龙的囤货潮。 主角是谁?答案可能让人哭笑不得--中国制造。
随着特朗普政府再度调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从泡面到咖啡机,从LED灯到小家电,美国消费者疯狂涌向这些印着"Made in China"的商品。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就连坐拥亿万资产的华尔街精英也加入了抢购队伍,亲自上阵囤货。
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美国经济正在经历怎样的震荡?全球化的博弈又隐藏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一个细节入手--洛杉矶的一家沃尔玛超市,从早上开门到下午不到三点,货架上的中国制造商品就只剩下残缺的包装盒。 抢购者中有收入一般的中产阶级,也不乏衣着讲究的高端人群。
这种现象绝非个例,从纽约到芝加哥,从德州到加州,全美大规模出现中国商品囤货潮。 很多人甚至调侃,"再不买,中国制造就要变成硬通货了"。稍加分析,这种消费者行为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对关税政策的恐慌,二是对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的现实焦虑。
那么关税政策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根据彭博社的测算,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对华关税,每年平均使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成本增加约7800美元。 泡面涨价、家电涨价,连孩子的一台简单玩具都比以前贵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