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北京迎来了六年来首次访问中国的美国众议院代表团。这批特殊的客人来得低调,却带着不小的动静。率团的是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民主党领袖亚当·史密斯,他一开口就用了两个"最"来形容中国--"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之一"。
这番话并不寻常。要知道,过去几年,美方不少政客对中国的态度从未如此"客气"。他们不是在喊"制衡",就是在提"防范",连一句正面评价都吝啬得很。史密斯的这番话,成了美国政坛对华表态中的一次"罕见清醒"。
不仅如此,这次代表团还明确表示,此行的重点是推动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和军事沟通,避免因误判而引发冲突。从过去几年一边打贸易战一边军事对峙,到现在主动要求"坐下来谈",美方的态度为何突然发生巨大转变?中美关系是否真能从"破冰"走向"融冰"?
6年前,美方还是另一副面孔。2019年前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是咄咄逼人。不但挥舞关税大棒,还在全球范围内拉帮结派,试图围堵中国发展。彼时,美国国会议员几乎不提"和平共处",更多的是"全方位竞争"四个字。
在这六年里,美中关系持续紧张。美国政客因涉台、涉港、涉疆问题多次挑衅中国核心利益,中方也毫不手软地进行反制。双方的高层交流几乎陷入停摆,军事沟通一度中断,气球事件更是将两国推至"战略误判"的边缘。
直到2023年下半年,一系列外交动作悄然展开。9月14日至15日,中美经贸团队在马德里进行了面对面的磋商,双方开始尝试恢复沟通。9月19日,中美高层又通了电话,为议员访华铺平道路。
就在通话结束后仅两天,史密斯率团抵达北京,展开为期6天的访问,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代表团首次正式访华。
史密斯的身份并不简单。他是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领袖,在美国国会对国防政策有着重要影响力。他率领的代表团包括多位来自不同委员会、不同党派的重要议员。这在美政坛并不常见,说明此次访问是跨党派共识的结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史密斯在访问过程中多次重申一个核心观点:中美需要找到和平共处的方式,这对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他还说美国众议院不应该六七年才来一次,应该多进行交流。
这番话透露出两个重点。一方面,美方终于意识到,过去几年中美高层断联,问题越积越多,已经到了必须修补的地步。另一方面,跨党派联合出访,也是在向中方释放信号:美国内部虽然党争激烈,但在"稳定中美关系"这一点上,存在共识。
经贸问题,是此次访问的首要议题。史密斯向中方坦言,美国当前面临通胀压力,民众对高物价怨声载道,恢复对华经贸合作有助于缓解这一局面。比如美国农产品出口,尤其是大豆,受贸易摩擦影响严重,农业州的议员们一直在向政府施压,要求重新打开对华出口通道。
这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美国政坛的真实焦虑。数据显示,近几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大幅下降,中西部农业州的经济一度受到严重冲击。美国农场主频频呼吁恢复贸易,农业协会更是公开表示:对华市场至关重要。
军事沟通,是另一大重点。史密斯在访问中还特别表达了一个"担忧":中美是两个核大国,如果没有稳定的军事沟通机制,一旦在海空发生误判,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他希望中美两军能重启热线,建立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
这番话并非虚张声势。近两年来,中美在南海、台海、东海等区域的军事接触频繁。光是2022年,中美军机、军舰近距离接触的事件就同比上升近两成。这种高频率的"擦肩而过",让五角大楼也开始紧张。
中方的回应也释放出善意。中方明确表示,中美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中方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不过,美方的"态度转变"背后,是被现实逼出来的。过去几年,美国的对华政策高度强硬,试图通过贸易战、科技封锁、外交围堵来打压中国。但结果是,中国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在制造业、科技、自主创新等方面突飞猛进。
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问题却越来越多。通胀高企、供应链紊乱、农产品出口受阻、科技企业失去中国市场,这些问题都在反噬美国自身。
五角大楼也开始意识到,军事施压无法解决问题。过去,美国曾多次通过军事手段向中国"施压",但没能换来让步,反而让局势更加紧张。尤其是军事热线几乎停摆,连"救火电话"都打不通,一旦擦枪走火,谁都承担不起后果。
史密斯的"两个最",道出了美国的真实焦虑。他不仅用"最强大"和"最有影响力"来形容中国,还特别强调:"必须找到和平共处的办法"。这说明美国内部的务实派已经意识到,中国不是对手可以随意打压的对象,而是一个必须共存的大国。
中美之间的竞争还在,但已经进入了"加装安全阀"的阶段。目前,中美在经贸、科技、军事、规则制定等多个领域仍存在激烈竞争,但双方都知道,如果竞争失控,将是"双输"局面。
这次访问更像是一场"压力测试"--看中美是否还有对话的空间。史密斯代表的这股务实力量,希望为中美关系装上"防护栏",让两国在竞争中不至于脱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方会彻底放弃强硬。
美国国内政治仍然复杂,一些政客可能口头上说要改善关系,背地里却搞小动作。中方对此保持清醒,强调要看美方"言行是否一致"。从这次代表团的低调行程也能看出他们的微妙心态。
他们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广泛宣传,连很多美国国会内部人士都事先不知情。这说明,他们并不想让这次访问被政治化,而是真心希望能恢复沟通。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也宣布将在明年初访华。这意味着,美国的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和中国打交道,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必须在对华政策上作出调整。
这次中方不仅高规格接待,还明确告诉美方:希望美国国会能在中美关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美不是普通的两个国家,而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从气候到能源,从安全到科技,任何一个问题都绕不开这对大国。
沟通,不是为了放弃竞争,而是为了管控风险。中美关系未来还会有波折,但只要沟通渠道畅通,最起码不会误判。
这次亚当·史密斯率领的美国议员代表团访华,是一次罕见的破冰之旅。他们带来了变化的信号,也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对于中美来说,这种"你追我赶但不能撞车"的关系,也许会成为未来十年的常态。只要能坐下来谈,总比隔空喊话来得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