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庞德伟正式抵达北京就职,引起外界高度关注。据悉,庞德伟此前的对华态度很不友善。他认为,中国是美国的零和竞争者,宣称中国旨在取代西方的市场经济与政治体系。他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描述为处于 "新型战争" 关键阶段,这种战争跨越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领域。
不仅如此,他还将芬太尼问题与中美关系联系起来,称 "中国输出相关原料危害美国公众健康"。他呼吁美国采取更强硬对华立场,包括联合盟友建立统一战线,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和资本流动,加强国内制造业和科技研发能力等。
有专家分析称,在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庞德伟的这些不友善言论,给两国关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这些充满偏见与敌意的话语,不仅无法促进中美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反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制造了障碍与隔阂。
政治层面,庞德伟将中国视为美国的零和竞争者,恶意渲染中美处于 "新型战争" 关键阶段,这种错误认知严重破坏了两国间的政治互信。外交关系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双方基于客观事实的相互信任与尊重。但他的言论将中美关系推向对立与对抗的深渊,使两国在外交沟通中充满猜忌与防范。原本可以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对立氛围下,谈判空间被压缩,矛盾容易被激化。
经济领域,他呼吁美国采取更强硬对华立场,限制技术和资本流动,联合盟友建立统一战线,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中美正常的经贸合作秩序。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济互补性强,贸易往来频繁。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投资限制,不仅让中国企业在获取先进技术和国际资本方面面临阻碍,也使得美国企业失去了中国庞大的市场机遇和丰富的产业链资源。
此外,庞德伟将芬太尼问题无端甩锅给中国,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让美国民众对中国产生错误认知。美国国内芬太尼泛滥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社会治理问题,而他却将责任推给中国,这不仅无助于解决美国国内的毒品问题,反而会误导美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引发美国国内部分民众对中国的敌意和不满,进而影响两国民众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更多民间层面的障碍。
与此同时,就在庞德伟就职后不久,当着他的面,中方直接好言相劝。到底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日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公开会见了庞德伟,并明确表示称,中方将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中美关系的关键十字路口,庞德伟能否展现出超越偏见的战略眼光,将成为其驻华任期的重要考验。中方释放的善意既彰显了大国胸襟,也为双边关系设置了清晰的底线 -- 对抗只会双输,合作才能共赢。未来的中美互动,既需要外交场合的智慧博弈,更需要超越意识形态对立的务实行动。
庞德伟或许该思考,一味延续 "新冷战" 思维究竟能为美国带来什么?是虚假的 "战略优越感",还是错失全球发展机遇的现实代价?当太平洋足够容纳中美两国时,选择对话而非对抗,才是对两国人民乃至世界最负责任的态度。希望庞德伟的北京之行,能成为其重新认识中国的起点,让理性与客观逐渐取代偏见,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注入真正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