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前,洪秀柱刚刚顶着压力公开出席"9·3阅兵",台当局还在试图通过法律威慑她和其他岛内人士,如今却连"是否违法"都不敢确认,甚至主动改口称"无违规"。
原因是,大陆高层与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的会面,表面上只是一场礼节性接触。但一个30秒以上的握手,却让岛内几天前还高调喊打喊杀的民进党当局,开始迅速后撤,语调急转直下。
从通敌到无违规,台当局迅速转向
洪秀柱出席9月3日大陆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阅兵式,她并非首次赴陆,但此次背景敏感:一方面是台海局势持续紧张,另一方面是民进党当局在岛内不断加强"去中国化"操作。洪秀柱此行无疑挑战了民进党底线。
起初,民进党当局的态度十分强硬。台湾陆委会在阅兵举行前就已多次警告,称任何出席人员"可能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甚至直接点名洪秀柱,要求她不要配合大陆。
岛内亲绿媒体也连篇累牍地渲染洪"通敌"的可能性。著名媒体人吴子嘉甚至在9月3日公开宣称:"我保证她会被起诉,百分之百。"
然而,仅仅过了一天,陆委会的语气就明显软化。9月4日,副主委沈有忠表示,是否违反《条例》需由"原任职单位"评估,并将责任推给了立法院。而当天稍晚,陆委会发言人梁文杰进一步澄清,称洪秀柱是以国民党前主席身份赴陆,不属于法律规范对象,此行属于绿营管辖的范围。
短短24小时内,从严厉警告到主动"免责",台当局态度为何如此急转?
原因其实不复杂。大陆方面对洪秀柱此行的"高规格"接待明显超出预期。阅兵活动结束后,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亲自会见洪秀柱,并与她握手超过30秒。
这一细节被台媒广泛报道,立即在岛内引发讨论。
台当局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此时如果继续推进所谓法办洪秀柱的程序,不但在岛内可能引发蓝营反弹,甚至可能使洪秀柱在岛内被迫成名,变成民进党最不希望看到的统一象征人物。于是,台当局选择了降温。
王沪宁与洪秀柱的会面虽然没有公开太多内容,但一个30秒以上的握手镜头被台媒反复播放,这并非偶然。
这次会见之后,大陆官方发布了相关报道,并明确引用洪秀柱的讲话:"期待两岸同胞坚持'一中'、反对'台独',加强交流合作,共促国家统一、民族复兴。"
这段发言本身就足够有分量,但配合王沪宁的会见以及阅兵中的特殊站位,更显得意味深长。大陆方面显然在通过这次事件释放两层信号:
第一,是对岛内"爱国统一人士"的肯定与鼓励。洪秀柱曾多次公开表达对"九二共识"的认同,也未曾回避对统一的支持。
她此行虽然面对民进党当局压力,却依然公开出席阅兵并发声,这种逆风而上的态度在当前岛内氛围下格外突出。大陆此举,意在表明:谁敢为统一发声,大陆就会为其撑腰。
第二,是对民进党当局的公开反制。此前民进党高调表示要调查洪秀柱是否违法,声称要依法处理。但大陆高层迅速并公开会见洪秀柱,等于是直接回击,并借此告诉岛内:你们越打压,我们越支持。
在当前台海局势日趋敏感、美国因素不断介入的背景下,这种直面对抗的态势更加引人关注。而民进党当局的后撤,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种信号的震慑效果。
赖清德纸老虎困境,想强硬也没底气
实际上,民进党当局这次的收手并非个案,而是其近年来在两岸事务中越来越常见的操作方式。表面上高喊强硬,但真要动手时,却总是顾虑重重、进退失据。
以这次洪秀柱事件为例,绿营原本试图通过法律威慑来划出红线,对岛内亲陆阵营敲山震虎。
但由于洪秀柱身份特殊,既是前立法院副院长,又是国民党前主席,动她不仅在法律上要走复杂程序,更会在岛内引发巨大争议。
尤其是目前立法院由国民党与民众党主导,陆委会如果真要推动调查,还得"送案"给蓝白阵营掌握的立法院,这等于主动将政治主动权拱手送人。而一旦立法院拒绝调查,那对民进党来说,不仅威信扫地,还会反过来坐实打压的指控。
于是,台当局只能打打嘴炮,等风头一过再悄悄放下。陆委会才会连续两次改口。
此外,在对16位台湾艺人转发阅兵图文的处理上,陆委会同样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声称没有违规。这种选择性执法,更暴露出台当局的尴尬处境:想要强硬,却没底气;想要维稳,又怕激起反弹。
民进党当局面对的,其实不仅是大陆的压力,更是岛内日益复杂的民意。随着两岸经济、社会、人员交流的深入,民进党所谓"反中保台"的话语,正在失去吸引力。
而像洪秀柱这样敢于公开表达立场的人物,虽然在绿营眼中是异端,但在蓝营和中间选民中,反而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洪秀柱此次出席阅兵,并未像以往那样遭到舆论一边倒批评。相反,岛内不少中立舆论开始反思:在当前台海紧张格局下,是否需要有更多理性声音?
过去几年,绿营通过教育、媒体、法律等手段,试图将"统一"标签污名化,但洪秀柱此次出行、讲话、会见全过程被公开播报,不仅没有引发公众反感,反而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不少正面评价。
而大陆方面也在不断调整策略,从过去侧重官方对话,逐步转向民间引导与榜样示范。洪秀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非现任官员,但具有代表性;她行动独立,又获得大陆高度重视。
这样的桥梁人物,未来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