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抛出重磅政策:自2025年11月8日起,对高端锂电池及相关材料、设备实施出口管制 。这则覆盖锂电全产业链的管制措施,瞬间引发全球新能源行业震动,毕竟中国掌控着全球70%的电池材料供应和超60%的动力电池产能。
此次管制精准锁定产业链高端环节。锂电池方面,能量密度≥300Wh/kg的高规格产品被重点管控,这类电池广泛用于无人机、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材料领域则囊括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其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中国全球占比高达98.2%。更关键的是,卷绕机、叠片机等核心生产设备,以及连续石墨化、液相包覆等核心技术也被纳入清单 。
出口企业需提前申请许可,报关时必须明确标注物项属性及参数,信息存疑将直接不予放行 。这一要求意味着行业迎来更严格的出口管理,而非全面封锁,是对高端技术的精准把控。
政策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一方面,锂电池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管制可防范技术扩散、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作为新能源领域核心竞争力,限制高端技术出口能保护国内研发成果,防止国外企业快速追赶。同时,这也是对部分国家技术封锁的回应,助力争夺产业话语权。
全球市场已显现连锁反应。美国新能源产业链受冲击最大,特斯拉等车企核心电池组件依赖中国供应,寻找替代方案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极高 。对国内企业而言,短期或面临订单调整压力,但长期将倒逼产业升级,加速行业整合,具备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份额 。
从实验室到产业链,中国正以政策为笔,划定锂电产业的核心护城河。这场全球新能源格局的重塑,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