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因父亲治病放弃本科改报专科:有人上门捐款,送运动鞋(2)

2025-08-01 15:56  九派新闻

"当时脑子'嗡'的一声。"熊长盛后来说,那一刻他在医院走廊里静静地坐着许久,他反复琢磨:"这个家怎么办?就算能治,我拿什么钱治?"手里没多少存款,他只能选保守治疗。听说成都有家医院的中药能缓解症状,他跑过去开了三个月的药,抱着一丝希望回到了鄂州老家。也是在决心回来前,他决定把患病的事情告诉妻子谢荣。再提起那天,谢蓉的眼眶还会发红。"我只记得那段时间,头疼得像要炸开,双腿总止不住地抖。"谢蓉说。

回到鄂州老家后,熊长盛按剂量喝起了中药。第一个月,他觉得身上还有劲;到第二个月,药效明显弱了;第三个月,药彻底没了作用。他转去武汉的医院,活检结果出来后,医生给出了新方案:先化疗,再放疗,看看能不能争取手术机会。

从那天起,他开始了21天一次的化疗,前后6个疗程,外加31次放疗。治疗的副作用来得又猛又急。嘴巴里里外外全是溃疡,吃什么都没味道,连喝水都像吞玻璃碴,最后只能靠流食维持。短短几个月,他瘦了50多斤。癌细胞的侵蚀比治疗更凶狠,蔓延到熊长盛的右眼球,又破坏了右耳的听力。今年2月,他去鄂州市中心医院复查,最终摘除了右眼球。

手术后的熊长盛,见人时总戴着一副黑色大墨镜。九派新闻到访这天,他刚从武汉复查回来,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和黑色的大墨镜,他略带不好意思地说,"不敢摘(墨镜),怕吓着你。"

问起复查情况,熊长盛说:"这次结果还行,就是得按疗程跑,21天一次。除了复查,还要拿够两个星期的药,吃两周,停一周,再去拿新的。"药不便宜,1700多一盒,两个星期的药量就得花上几千元。这对熊长盛来说,早已是沉重的负担。

6次化疗、31次放疗,加上摘眼球的手术,还有每个月的药费,"一年多下来,花了十几万了。"熊长盛掰着手指算,"三个孩子的学杂费也不能断,现在不仅积蓄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他总觉得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最令他发愁的是,熊佳的学费该怎么办?

熊家小女儿的画作和姐姐的奖状贴在一起。图/九派新闻 李恺

【3】"如果我没患病,孩子不至于考虑这些"

村民了解熊长盛一家的情况后,自发为他们捐款,善款从10元至500元不等,最终汇聚成8686元爱心款。

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华伍村谢书记告诉九派新闻,此前就了解到熊长盛患有癌症。村委会在知晓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了跟踪,一直与他们家保持着联系,包括每月定期上门走访。后来村委会走访了解到熊长盛女儿的读书情况,女孩曾因家境产生过辍学的想法,"好多像她这么大的学生,一毕业就是三件套,旅游、手机、平板。她还能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跟妈妈去电子厂上班,50块一天。我觉得这个让我们很受触动,所以我们就马上组织党员志愿者为他发起这次募捐。"

谢书记补充,后来熊长盛一家的情况传开后,爱心像潮水般涌来。他们陆陆续续又收到了几千块钱的善款;还有人打村委会电话,说想供熊佳念完大学;镇上鞋店的老板还特意到家送来新运动鞋。

但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注让熊佳既感激又惶恐,"心理压力很大",熊佳怕辜负了好心人的善意,尤其当大家说"加油""希望你好好读书",她还不太习惯,"就突然一下,自己的事情被大家都关注了,我怕大家的期待落空。"

母亲谢蓉说,见到记者之前,熊佳一直都很紧张,晚饭没吃几口,腿也忍不住抖。

聊天的过程中,熊佳总不自觉地把衣角卷起来,眼神飘忽着,面对问题总是简短地答着,"还好""还行""还在考虑"。当谈起短袖上的花样,熊佳脸上飘过一丝明朗,她指着说这是她特别喜欢的花式。"她很喜欢这件,我都说洗得都有点发灰了。"谢蓉在一旁应和着。

8月6日是高职高专志愿填报的日子,熊佳手机里存着几个待定的学校,但还没有最终确认。她锁定了武汉的一家公办专科,她的理由仍是"学费还行"。被问起心仪的专业,她坦率地摇头,只说排除了要学数学的,"我数学一般,得选文科"。但她说,有考虑"融媒技术与运营"专业,她其实不懂该专业将来能干什么,"但听着好像还行"。

聊天过程中,熊长盛夫妇坐在熊佳两侧听着,时不时补充着熊佳的生活细节。而聊到大学专业和未来,夫妻俩总自责称给不了建议,"家里也没有能提供参考的人",他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凑齐上学的学费。

至于未来是继续读书深造,还是毕业后赶紧挣钱,眼前的女孩还没有答案。对于刚满18岁的她而言,未来还有太多未知和期待,有个玩得不错的高中同学准备和她报考同一所大学,"听说宿舍可以选,如果我们俩能选到一起就好了。"

熊佳打算把电子厂的兼职工资攒下来当生活费,开学后再去大学里勤工俭学,"就是做那种日结工,应该有很多。"

提到为何不通过助学贷款选择民办本科,熊佳摇摇头,"民办(本科)现在一年光学费要2万元,有的学校还有住宿费,再加上还有生活费。"熊长盛抢过话,"如果我没患病,孩子不至于考虑这些。"聊到这些,一旁的熊佳默不作声,眼眶泛红,紧紧攥着衣角,只剩头上的吊扇在吱呀吱呀地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