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测显示,城市集市里最窄处的通道左边是餐饮店的座位,右边是2个装饰蜡像,高峰时段行人只能勉强穿行。"以前5分钟的路现在要走15分钟,店铺和蜡像占了一半路面,人多的时候直接堵住了,走也走不过去,我上班差点都迟到了。"附近的上班族陈先生抱怨道。
另外在集市入口前面有一家老乡鸡,中午前后很多外卖员来这边取餐。外卖员小周告诉记者:"这里装修的时候通道挺宽敞的也没什么人很快就能穿出去,现在装修好了不仅通道变窄了,中午吃饭的人也挺多的。这个时间正好是我们送餐高峰期,我急着送餐但又过不去,昨天有一单就因为超时被投诉了。"
记者观察发现,中午12点左右是城市集市的用餐高峰,不少附近的白领、居民都会过来吃饭。加上地铁口出来的人流和拍照打卡的游客驻足,通道多次出现短时堵塞,但在现场未看到明显的人流引导标识,也无工作人员进行疏导管理。
此外,城市集市B1层的空间并不算大,几家餐饮店之间的间距很小,显得比较逼仄,而且部分餐饮店需要顾客自己取餐。"麻烦让让,借过!"在狭窄的过道里,顾客张女士端着两碗面艰难挪动,她的胳膊肘差点撞到旁边摊位的醋瓶。
"我是特地来打卡必吃榜上的大龍汤包的,汤包皮薄馅足,汤汁鲜美,确实是蛮好吃的。但是它这个座位是围着这家店的中岛设置了一圈,后面人来人往根本转不开身,吃得有点憋屈。"刚吃完一笼汤包的张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闷热的环境,正值酷暑,但集市内的空调却不太给力。"我们自己都快热晕了,客人吃顿饭汗流浃背的,怎么可能舒服?"一家餐饮店的店员指着额头上的汗珠说。记者在商场内走动发现,相比其他楼层B1层这里的空调的确稍显不足,虽然不像室外温度那么高,但呆久了还是会感到不舒适,顾客体验难免打折扣。
事实上,城市集市模式在上海并非全新的尝试,在各个商场内早已开了多家,比如中山公园龙之梦B2层的"城市集市・梧桐"、北外滩来福士广场B2层的"城市集市・里弄"等,不管是人气还是评价都还不错,这也证明了体验式商业的可行性。
而此次"城市集市・江南"陷入争议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这方空间不够大,却既要承载地铁通道功能又要容纳商户和装饰景观,先天存在动线设计难题。建议未来还是能略作调整,比如更换装饰蜡像的位置等方式尽量提升大家的实际体验。毕竟商业改造升级的目标应该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而非更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