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一夜大变!莫迪彻底撕破脸?敏感时刻,中资火速撤离!

2024-09-21 21:00  搜狐

根据观察者网报道,据印度财政部近日的一项命令显示,印度将对从中国和越南进口的部分钢铁产品征收12%到30%的关税,"以保护和促进当地产业"。路透社报道指出,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印度将对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以及越南出口的焊接不锈钢管征税。路透社指出,在中印两国于2020年发生边境冲突后,印度就加大了针对中国企业的审查力度,扰乱了中国大型公司的投资计划。然而,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近日却声称,新德里方面"并未拒绝来自中国的商业活动"。


同时,印度政府也在讨论放宽中国投资限制的可能性。《印度教徒报》近日报道,印度正在考虑允许来自中国投资占比不超过10%的公司的投资不需要印度政府事先审核,这将有助于与中资公司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全球公司更容易投资印度。对于印政府一边针对来自中国的钢材产品加税,一边又放风将放宽中国投资限制的举措,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表示,这两项政策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服务于同一目标--发展印度制造业。

分析称,近期事态发展凸显印制造业仍依赖中资企业和技术,莫迪政府当前需进一步调整对中资的消极态度。部分印政界人士认为,允许更多中资进入是印提振投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解决方案。鉴于印对中资态度复杂,莫迪政府需平衡好发展制造业的客观需要与减缓对华依赖的主观需求。一方面,印高度关注国家安全。莫迪政府加强审查中资,暂停比亚迪等多家中企数百项投资提案,尤其是在电动汽车、芯片制造等"敏感"领域。另一方面,莫迪政府对中资的态度日益务实。

可以说,东亚投资最终将印度市场经济复苏已无悬念。确切地讲,近期印度频频释放出愿与中国企业合作的信号,也不过是顺应了民意的结果。在莫迪执政期间,印度一方面努力吸引外国投资者加大对其市场的投入,另一方面却经常以打压本土市场为由表达所谓的"担忧",这种局面已经成为常态。尽管印度力图赶超中国,但贸易逆差的问题仍然挥之不去。而且,外资接连撤离,使印度深感头疼。尽管外商撤资情况严重,莫迪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印度市场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早在6月,路透社就爆料,印度正在讨论进口中国钢材数量一事。选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加征关税,或与接下来的金砖峰会有一定关联。众所周知,莫迪的外交策略是左右逢源,而金砖峰会一直被西方视为中俄联手打造的"反美反霸权"多边平台。所以印度积极参会的举动,会被西方解读为向中俄靠拢。因此,印度需通过这类举措展示自己的平衡立场。事实上,无论金砖国家或上合峰会,印度经常降级参加。之前,印媒甚至表示,可以同意建立金砖国家结算机制,但前提是必须将中国排除在外。

中国作为金砖国家的创始成员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引领作用不言而喻。这种逆流而行的姿态,可能会让印度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越来越孤立。金砖国家的其他成员,包括巴西、南非等都在积极推进本币结算,印度犹豫不决无疑是在自找麻烦。

事实上,自从2020年以来,印度就加大了对中企的审查力度,频频以各种借口干预两国企业间的正常投资合作,包括封禁中企研发的一些应用程序、动不动就搜查中企并进行罚款等等。实际上,似乎起到了反效果。在打压中企的这些年里,印度制造业不仅没能趁势崛起,反而一再受挫,尽管莫迪政府推出了大量的补贴政策,但依然无法促使印度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说白了,印度想成为"制造业大国",就需吸引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投资,然而莫迪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会以失败告终。


联合国数据显示,仅去年印度就有2800家外资企业关闭了在印度业务,选择撤出印度市场,占到在印度的外资企业总数的约1/3。此外,从去年至今,印度的制造业投资已撤出约2万亿卢比。所谓的印度经济正高速发展,很可能只是假象。虽然印度现在人口与中国几乎相当,但其GDP体量现在还不够40,000亿美元。现在,欧美厂商已开始撤离,以表达他们对印度投资环境、税务纠纷、限制竞争的采购规则和经商环境的担忧。背后隐藏的原因是印度经常采取激进措施,可能会扰乱经济。

眼看着"印度制造"计划道阻且长,印度近期频频放风,希望中国投资回流,同时不忘炒作相关担忧。日媒《日经亚洲》近日称,尽管美国苹果公司开始在印度生产新一代iPhone,但印度离全球制造业大国的目标依旧有距离,该国在工业投资、新增制造业就业机会及扩大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方面,进展滞后。此外,印度生产补贴、保护性关税的激励效果堪忧,许多企业并未迅速提高制造产能。印度政府内部、外部人士纷纷呼吁,解决上述困境的方案是允许更多中国投资进入印度。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