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超过11次!52岁女子确诊胰腺癌,家人崩溃:劝了多次都不听

2025-11-17 10:29  头条

"她就是太能忍了,怎么劝都不听,说什么'老毛病',结果这次真是出大事了。"

52岁的刘阿姨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家人几乎崩溃--谁也没想到,一年多以来她频繁的"拉肚子",竟是癌症在体内悄悄作祟。

她的病情来得不突然,却非常凶险。最早的异常,其实早在一年前就出现了。

"拉肚子"拉出癌?她的身体早就提醒过她

刘阿姨是个很节俭的人。平时吃饭讲究"清淡",一日三餐几乎都自己做。可从去年开始,她就经常腹泻--一周至少11次以上,有时刚吃完饭就要跑厕所,拉出来的全是稀的、油水汪汪的。

她以为是"肠胃不好",也没太当回事。家人劝她去医院,她总说:"老胃病了,吃点药就好。"

直到今年夏天,她整个人瘦了十几斤,眼白都发黄,才不得不就诊。结果一查,胰腺头部肿瘤,癌细胞已经扩散。

医生说,如果能早点来,结果或许不会这么糟。

胰腺癌:癌中"隐形杀手"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并不是因为发病率高,而是因为它发现晚、进展快、死亡率高。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报告》,胰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排在第十位,但死亡率却位居前五,五年生存率不足10%。

它有多"阴险"?

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以为是"胃病"。

进展速度快,一旦出现明显不适,往往已是中晚期。

治疗难度大,手术切除率低,放化疗效果有限。

这也是为什么,刘阿姨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而是胰腺癌患者的普遍写照。

"一周腹泻超11次"不是小事,胰腺在报警!

很多人以为腹泻就是吃坏了肚子,但持续性腹泻、油脂便,其实可能是胰腺功能异常的信号。

胰腺是个不起眼的小器官,却肩负着两大重任:

分泌胰液,帮助消化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

当癌细胞在胰腺中生长时,会破坏这些功能,表现出几个典型的症状:

顽固性腹泻:尤其是油脂便,大便漂在水面、不易冲净;

持续体重下降:即便正常饮食,也快速消瘦;

皮肤发黄(黄疸):尤其是胰头癌,压迫胆道时典型;

腹背部隐痛:疼痛常从上腹部放射至背部,夜间加重。

这些都是身体的"报警器",一旦出现,应尽早就医。

刘阿姨为什么会得胰腺癌?这些高危因素你有吗?

刘阿姨平时生活挺规律,家里人也不抽烟喝酒,那她怎么就得了胰腺癌?

医生指出,她身上其实有几个高危因素,只是她从没在意过。

1.长期高脂饮食

刘阿姨虽然吃得"清淡",但几乎不吃肉,只爱吃粉条、米饭、面条,碳水+油泼辣子是标配。这样的饮食模式会增加胰腺负担,影响脂肪代谢。

2.慢性胰腺炎病史

她曾在三年前得过一次急性胰腺炎,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但她觉得"没事就不用查"。

事实上,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中华医学杂志》一篇综述,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3倍以上。

3.糖尿病

刘阿姨血糖偏高多年,但一直靠"控制饮食"来自我调节,没正规服药。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密切,尤其是50岁后新发糖尿病,有时正是胰腺癌的先兆。

胰腺癌为什么这么难防?问题就出在"太低调"

与胃癌、肝癌相比,胰腺癌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

它所处的位置--腹腔深处,被胃、肝、肠等器官包围,不容易通过体检发现。

比起其他癌种,胰腺癌的"早期症状"简直可以说是"伪装大师":

拉肚子?以为是肠炎;

背痛?以为是腰椎问题;

消瘦?以为压力大;

黄疸?以为肝出问题。

等到真正查出病因,往往已经晚了。

哪些人该高度警惕胰腺癌?

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查胰腺,但有以下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检查:

有家族肿瘤史,尤其是胰腺癌;

患有慢性胰腺炎、胆道结石;

年龄50岁以上,尤其伴有糖尿病;

长期吸烟、饮酒,或高脂饮食;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腹泻超过2周。

医生建议,这类人群可定期进行腹部彩超、MRI、肿瘤标志物(CA19-9)等检查,早筛早治。

如何降低胰腺癌风险?三点建议记心上

虽然胰腺癌难防,但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1. 管住嘴,吃得清爽

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会增加胰腺负担。建议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少吃油炸、腌制、重口味食物。

2.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致癌物与胰腺癌直接相关,饮酒则可诱发胰腺炎。不抽烟、少喝酒,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式。

3. 有病史,别拖延

有胰腺病史或糖尿病的人群,应定期体检,别指望"靠感觉"判断身体好不好。

你现在不重视,未来可能就得花大价钱"抢命"。

写在最后

刘阿姨的故事,令人唏嘘。她不是不关心健康,而是太低估了身体发出的信号。腹泻、腹痛、黄疸……一样一样地在提醒她,可她总觉得"没事,挺一挺就过去了"。

可癌症不会给你太多机会。胰腺癌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里。愿你我都能从刘阿姨的经历中警醒,对身体多一点关注,对健康多一分主动。

别等到"确诊"那一刻,才后悔没听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