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看上一双300元的真皮足球鞋,男子竟模仿影视剧中的情节实施入室抢劫,致一人死亡。然而,受当时的技术限制,这起发生于1991年12月9日的入室抢劫杀人案,一度陷入侦查困难。
经过一代代刑侦民警的不懈努力,加之刑侦技术的日新月异,33年后,侦查工作迎来转机,潜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姚某最终落网。
犯罪动机不明侦查陷困境
案发当天清晨6时许,励先生家亮起了灯。突然,门铃声响起,门口是一个不速之客。
开门后,这名男子闯进室内并拔出刀具将他刺伤,他的妻儿见状上前与男子搏斗,妻子张女士被男子刺中后倒地,该男子随即逃离现场。张女士后因伤势过重去世。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季俊耀听被害人家属回忆过当时的情景,嫌疑人体型壮硕,力气较大,励先生和儿子两人都没能控制住对方。
接到报警后,杨浦分局民警迅速对现场周边进行布控,并开展勘查,发现嫌疑人在现场遗落了一张标有4个三角形记号的上海地图及一包"红塔山"牌香烟。
案发现场照片(杨浦警方 供图)
在那个刑侦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对当年的专案组来说,无法第一时间明确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侦查工作就缺少方向,只能开展大海捞针般的排查工作。
现场遗留的地图和红塔山香烟,同样也是案件侦查的关键证据。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也未能通过这些证据直接发现犯罪嫌疑人。
物证检验新技术揪出嫌疑人
转机出现在今年5月。公安机关对案件再次开展全面复盘时,通过新的物证检验技术,在相关痕迹物证的比对中,嫌疑人姚某出现在了警方的视野中。在当地民警的配合下,专案组成功将嫌疑人抓获并押解回沪。
然而,面对讯问,姚某态度闪躲,对犯罪事实并不交代。"特别是一提到90年代初到上海,他就语焉不详,沉默以对。"季俊耀说。
专案组决定回归最传统的侦查手段,从做实作案动机、嫌疑人轨迹回溯和人物刻画等多方面入手,制定详细侦查计划,力争搜集相关证据为审讯"破冰"。
兵分两路。一路民警赴外省多地深入走访了解姚某人生各阶段的生活、工作轨迹等背景要素,进行人物刻画。历经一个多月,累计线下走访158名重点关系人,了解到姚某曾在外地某禽兔场从事电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