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友好"不代表放弃博弈。特朗普的另一个动作更值得警惕:他近期多次暗示,可能对100个较小国家商品加征超10%关税。这种"柿子捡软的捏"的策略,本质是把经贸关系工具化--既然搞不定中国,就从其他市场找补。不过,这种做法未必能奏效。巴西总统卢拉曾直言:"特朗普只尊重有原则的谈判方。"过去几年,东南亚、中东多个国家在贸易问题上顶住美方压力,坚持与中国合作,就是最好的例证。
回到第三轮谈判本身,中方的态度始终清晰而稳定。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中方愿与美方加强对话,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尊重。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将元首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能否以互惠方式解决分歧。目前来看,中方对谈判节奏的把控更从容--既不急于官宣时间,也不放弃观察美方诚意的机会。毕竟,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只有美方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谈判才能取得实质进展。
特朗普(资料图)
从贝森特的"灵活"表态,到特朗普的策略调整,再到中方的稳定立场,第三轮谈判的走向已初现轮廓。它可能不会解决所有分歧,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双方有机会坐下来,重新梳理彼此的利益交汇点。毕竟,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中美作为两个最大经济体,合作的空间远大于对抗的可能。
至于特朗普所谓的"下血本",本质上不过是博弈中的策略调整。真正决定谈判结果的,从来不是某一方"让步"的多少,而是双方能否在平等基础上找到共同利益。第三轮谈判或许不会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它至少能让中美关系的未来,多一分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