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回家吃妈妈做的菜,半个月胖了十斤,无意中进厨房一看……

2025-09-25 09:02  头条

浙江温州洪女士回家吃妈妈菜半个月胖十斤,她看见妈妈炒菜直接倒半桶油

回家的饭桌,总是让人忘了节制

热气腾着,锅铲一翻,蒜香扑鼻,米饭一碗接一碗

洪女士说,妈妈做的菜真好吃,她也真能吃

那阵子她只当是假期放松,体重上去了点没当回事,裤腰紧了、脸圆了,照镜子才嘀咕,这胖得也太快了吧

一天她无意走进厨房,咚咚咚,油桶的盖子被拧开,哗啦啦,油像溪水一样灌进锅里,她愣住

她原本以为是长假放松的"假性发胖",真相却在厨房里一声哗啦露了脸

妈妈见她惊讶,还笑着说,多点油更香

锅里菜在油里翻滚,气味的确迷人

半桶油下去,哪道菜不香呢,可我们身体哪受得了

她忍不住劝,妈,这不是炒菜,是炸菜吧

她妈妈也爽快,听劝,笑着点头,后来油放少了很多

那一刻我能理解两边的心思,一边是妈妈怕孩子在外面吃得苦,回家要补补;

另一边,是大人的身体已经开始用数字提醒--体重计不会说话,它只会往上蹦

网上议论也热闹,看到有人打趣

"妈妈的爱是沉甸甸的油量表"

也有人直言

"油放多了确实容易胖"

幽默归幽默,吃进嘴里的终究要算到身体账上

媒体提醒过

生命时报提到的研究显示,脂肪摄入过多,会带来超重、肥胖、代谢疾病、甚至癌症等风险

这些词看着吓人,但它们不是用来吓人的,是提醒我们别把"香"当成唯一标准

那怎么吃油更稳妥?

先从量开始

控制用油,按照每人每天烹调油25到30克来把握,三口之家一天大约75克,分到三餐里就行

说起来枯燥,做起来也不难

家里备一个带刻度的油壶,倒油时心里有数,不用每次都估摸

我朋友家就是这么干的,早上一点点油煎个荷包蛋,午饭炖个鸡腿不额外加油,晚饭炒一个清淡的蔬菜,油壶的刻度每天往下走一点,心里踏实不少

再就是做法

能蒸就蒸,能煮就煮,能炖就炖,少煎少炸,炒也尽量用中小火

那些素食为主、或者营养偏弱的老人,适当补点饱和脂肪也有意义,但别过头

这里没有非黑即白的规则,更多是把握度

很多人说没油做出来的菜没"烟火气",那不妨试试把"油香"分给葱姜蒜、花椒八角,香味一样能立起来

第三件事是选油

好油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认定一种一直吃不换

对好油的要求,媒体说得很清楚:

脂肪酸组成相对合理、营养伴随物比如维生素E丰富、几乎没有有害物质

这些专业词听着复杂,落到生活里就是

选择正规工厂出的油,别贪小作坊的土榨油或家庭自榨油

我见过有人图新鲜,用朋友送来的小作坊油,香是香,心里却总觉得不踏实

吃东西这事,安全是底线,风味是加分

买油也要看包装

大家常图省事买大桶,其实没那么划算

开封后的油容易氧化,建议买1到1.5升的小包装,一个月内吃完更稳妥

家里有条件,可以把大瓶油

分装到深色玻璃容器里,拧紧盖子,避光、远离热源,就能少氧化一点

这些动作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给家里人的身体买个保险

说回这位温州姑娘,她胖了十斤,故事听着有点可爱也有点心酸

回家是放松,也是补给,但补的是感情,不必用油把爱裹得太厚

真正让人安心的爱,可能是少一勺油,多一分耐心与健康

不妨想想,我们到底在追的是"油带来的香",还是想要一张不被数字吓到的体检单

这两者并不冲突,香味可以有,健康也不能丢

我总觉得,厨房是家的中枢

窗台上晒着葱,灶台边放着盐,晚饭的汤咕嘟咕嘟冒泡的时候,家人的心就靠拢了

那天洪女士看到半桶油的哗啦,我能想象她站在门口的惊讶与为难,既不想拂了妈妈的好意,又觉得自己的身体在求助

她说了,妈妈也听了

她说,妈妈现在也听劝,油放少了很多

这个"听劝",是家里人彼此的在意,一点也不小事

有人会问,真的要天天称油吗?

我倒觉得不必把生活过成实验室

记住几个要点就够了:少油、好油、好做法,天天有数,偶尔放纵

任何建议只有和自己的生活习惯结合,才能真的走到餐桌上

比如下班晚了,外卖总要点,那就尽量选蒸煮的菜,少要额外的汤和油;

比如逢年过节想吃炸的,那就别把炸鸡排当晚饭主角,配个清淡的汤和蔬菜,身体能更舒服

最后还是那句

吃得香是一种幸福,吃得稳是一种能力,吃得健康是一种长久的爱

愿每个回家的孩子都能把碗吃得干净,把体重保持得稳定,把妈妈的爱放在心里,把油留在锅里适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