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终于发声,鲁比奥为李嘉诚撑腰?

2025-04-07 11:02  头条

2025年3月,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长和)宣布与美国贝莱德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拟以228亿美元出售全球23国43个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一交易原定于4月2日完成签约交割,却因触及中国战略利益而引发轩然大波。

巴拿马运河被誉为全球贸易的"黄金动脉",中国21%的商船货运量经此通行,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商业资产。而贝莱德财团背后与美国政界关联密切--董事会成员包括3名前五角大楼高官,CEO更曾密会美国国安顾问。交易一旦完成,美国可能通过控制港口对中国商船加征费用、限流甚至禁运,直接威胁"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

香港《大公报》连发社评,痛批李嘉诚"助纣为虐""见利忘义",国务院港澳办罕见转发评论,质问其"是否考量国家民族利益"。舆论压力迅速升级为政治立场的拷问,李嘉诚的商业逻辑在国家的安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然而,最后时刻,作为买方的美国贝莱德财团却突然首次公开发声,试图扭转局势,这再次把该交易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给这场博弈带来了些许变数。

3月31日,距离签约仅剩48小时,贝莱德突然高调发声,试图为交易披上"中立化"外衣。其声明强调三点:

1. 港口交易是"纯商业行为",最大合作方为地中海航运旗下码头公司(TiL),淡化美国资本主导色彩;

2. 承诺交易后将"优化全球港口服务",避谈美国商务部2月提出的对中国船只加征150万美元"政治附加费"政策;

3. 宣称未来投资将"促进多边合作",却闭口不提其CEO拉里·芬克曾公开表示"增强基础设施控制权是贝莱德的核心战略"。

这种"双标"话术暴露了贝莱德的真实意图:一方面试图通过强调非美资背景规避中国审查,另一方面迎合美国政府对全球航运垄断的野心。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所言,"反对利用经济胁迫损害他国正当权益",贝莱德的声明不过是试图在舆论场"灭火",却难掩其作为美国战略执行工具的本质。

面对交易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官方迅速采取行动:

法律层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长和交易启动审查,港府援引《香港国安法》表明"任何交易须符合国家利益";

舆论层面:官媒定性港口为"战略基础设施",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直言"无祖国的商人只会沦为被欺凌的孤儿",国务院港澳办更以"莫天真,勿糊涂"警告李嘉诚"站在哪一边";

这一系列举措传递明确信号:在核心利益面前,中国既有法律武器,也有民意基础,更有能力让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付出代价。

尽管交易因审查暂缓,但并未取消。李嘉诚的困境在于:

短期利益:190亿美元现金可缓解长和财务压力,但套现背后是市值蒸发与舆论反噬;

长期代价:若执意交割,其在华业务恐遭系统性排斥,家族二代、三代商业前途或将断送;

历史定位:香港特首李家超强调"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实则划出红线--选择与国家利益对立,注定被钉上"历史罪人"的耻辱柱。

贝莱德的"洗白"声明与官方审查的最终结果,将成为压垮李嘉诚侥幸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若其仍迷信"商人无祖国",则结局早已注定:不仅交易可能因法律障碍流产,李氏家族更将在中国市场失去立足之地。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中美对全球航运控制权的争夺,更是资本与国家意志的终极较量。中国以法律与民意"一锤定音",既是对霸权行径的强硬回击,亦是对企业家的深刻警示:商人可以逐利,但绝不能逐利忘义。

李嘉诚的最终选择,将决定其商业帝国的存续与家族的历史评价。若他仍执迷不悟,等待他的不仅是交易的失败,更是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