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于5月13日至16日访问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三国。此次中东之行的第一站是沙特,这也是八年前特朗普第一任期首次出访的目的地,凸显了沙特对美国的战略价值。美方官员表示,特朗普此行将与这三国讨论投资和经贸合作等议题,预计将宣布达成多项协议。
但是,2025年中东之行与2017年明显不同的是,特朗普绕开了中东最重要的盟友以色列;联系到近日美国在未通知以色列的情况下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以及正在推进的美国与伊朗的谈判,再加上有媒体传言特朗普会在此次行程中承认巴勒斯坦国和"两国方案",美以关系的微妙变化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针对以上问题,观察者网连线复旦大学中东问题专家孙德刚教授,请他解析特朗普此次中东之行的意图和影响。
【文/孙德刚,对话/观察者网 唐晓甫】
观察者网:自5月13日起,美国总统特朗普将连访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中东三国。与第一任期时一样,特朗普第二次就职后的首次正式出访,选择了沙特等海湾国家,该做法打破了美国总统通常先访问英国、加拿大或墨西哥的惯例。为什么沙特连续两次成为特朗普首访国家,以及为什么会选择这三个国家?
孙德刚:特朗普是个"交易型"总统,把外国对美投资放在国家利益的重中之重。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高达4万亿美元。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承诺将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阿联酋承诺将对美投资1.4万亿美元。卡塔尔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了11万美元。
特朗普总统认为,抓住了这三个国家,美国吸引国际投资就有希望了。同时,这三个国家奉行务实的对美政策,在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中低调行事,不愿意充当"出头鸟",给足了特朗普面子。同时,与拜登政府对海湾阿拉伯国家开展价值观外交、揪着沙特对记者"卡舒吉事件"不放不同,特朗普更加更加务实,对海湾阿拉伯国家民主、人权、妇女等议题不感兴趣,因而更受海合会国家领导人的欢迎。
观察者网:各个石油国家经过近十来年战争和近几年的低油价行情之后,其财政似乎正面临挑战,今年一季度沙特再次出现587.01亿里亚尔赤字,中东国家也一直在寻找新的发展路径。除了能源和军工,特朗普政府和中东国家还可能有哪些合作?
孙德刚:当前,海湾产油国受到油价长期低迷的困扰。这三个国家都在推动"2030愿景",国内的资金缺口也不少。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对内促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非石油经济,对外积极利用大国科技竞争的历史机遇,实现与美国在高科技价值链领域的对接,试图在中美科技脱钩、西方与俄罗斯脱钩的背景下,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过程中与西方加强科技合作,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尤其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利用美国的科技优势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资金优势,推动科技强国战略。沙特希望美国帮助其发展民用核能、5G和6G,阿联酋希望美国支持其建立全球人工智能中心等等,都是美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新增长点。
5月13日,特朗普开启中东行之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布,将向沙特出口1.8万块顶级人工智能芯片。英伟达将与沙特数据和人工智能管理局(SDAIA)合作部署5000个Blackwell图形处理器(GPU),并计划建设新的人工智能工厂。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一项允许阿联酋进口超过100万颗英伟达先进芯片的协议。由此可见,未来在芯片、人工智能领域,中东国家和美国将展开非常密切的合作。
观察者网:特朗普及其家族企业与中东国家存在巨大且密切的商业利益联系,最近卡塔尔宣布要向特朗普赠送一架价值4亿美元的波音747-8型客机,也被认为是"收受贿赂"。如何看待美国总统和中东国家之间的这种利益往来?
孙德刚: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双方上层之间存在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海合会国家对特朗普政府的公共外交,主要着手点是对特朗普家人及其家族企业的支持,维护特朗普家人及其家族企业的利益,进而带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特朗普家族和海合会各国家族之间密切的个人交往和业务合作,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度。
特朗普会见沙特王储
但是,这种利益往来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这种利益交换可能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形象,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变得过于功利和短视。他们担心,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因为个人和商业利益而牺牲美国的长期战略利益,甚至在中东地区引发更多的冲突和动荡。
无论如何,美国总统和中东国家之间的利益往来都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美国需要更加审慎地处理与中东国家的关系。
观察者网:此次出访正值欧佩克进一步宣布扩产后,石油扩产无疑将有利于美国国内压制通胀,但是对支持共和党的页岩油气企业产生巨大冲击。此次访问是否会谈及石油生产问题?特朗普对此持什么态度?
孙德刚:欧佩克宣布增加石油产量,无疑将增加全球石油供应和产能释放,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美国国内抑制通胀,也将冲击支持共和党的页岩油企业,甚至导致大批美国页岩油企业因为低油价而倒闭。
当前,全球石油生产问题不是特朗普关心的重点,他更关心的是美元在石油交易和定价中的基础地位。特朗普政府一直试图巩固美元在全球石油交易中的主导地位,以维护美国的金融霸权。特朗普访问海湾三国,就是敦促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支持石油美元的基础性地位,防止其他货币动摇美元霸权。
观察者网:特朗普此次中东之行并未将以色列纳入行程,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赫卡比称,特朗普将于年内单独访以。但这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首访便包含以色列有所不同。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两件事,一件事是美国内阁进行人事调整,负责美以联系的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将调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另一件事则是美国在没有通知以色列的前提下与胡塞达成停火协议,协议表示,双方均不会在红海和曼德海峡袭击对方目标(包括美国船只),以确保航行自由和国际商船的畅通。如何理解这一系列变化?美以关系会如何发展,美国是否会彻底撤离红海?
孙德刚:美国一直试图促成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实现和解,在"亚伯拉罕协议"的基础上促成沙特与以色列建交,从而构筑反伊朗统一战线。
然而,由于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坚决反对巴勒斯坦独立建国,而沙特认为巴勒斯坦独立建国是以色列与沙特建交的前置条件,这就导致美国在中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因此,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实施双轨政策--上任第一个100天,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两次访美;上任第二个100天,出访海湾阿拉伯三国。
美国在中东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利益与维护美国的整体利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色列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斩首胡塞武装高层、甚至摧毁伊朗核设施;美国则把大国战略竞争放在首位,不愿意深陷中东泥潭。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信号门"事件之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华尔兹瞒着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就针对伊朗的军事选择进行了密切协调,此举激怒了特朗普,这是导致其被罢免的主因。
在当前俄乌冲突久拖不决、美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关税战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不愿意军事重返中东,不希望看到在加沙陷入烂尾的状态下以色列再制造新的麻烦,更不愿意为了以色列而与伊朗爆发大战。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胡塞防空系统对包括F-35在内的美军战机造成威胁,是美国降级打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防止危机升级;与伊朗积极接触,管控核问题,这与以色列的利益形成了矛盾。然而,特朗普政府最终会找到平衡点--既不会与胡塞武装开战,也不会彻底撤离红海。
观察者网:美以关系的这种变化,会对加沙问题以及内塔尼亚胡政府存续带来何种影响?
孙德刚:在特朗普访问海湾之际,以色列为了表达对美国同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的不满,又宣布在加沙采取新一轮军事行动,甚至将吞并加沙作为战略目标,这导致美以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不过,当前美国与以色列关系出现小摩擦是技术性的,美以关系的基础仍然是稳固的。
观察者网:美国和伊朗谈判也正在推进中,此次访问海湾各国对伊核协议谈判会有什么影响?
孙德刚:特朗普在伊朗核问题上政策飘忽不定,既对伊朗军事施压、外交胁迫和经济制裁,也与伊朗进行间接谈判。卡塔尔是美国的"非北约盟友"和中央司令部前沿总部所在地;美国在海合会六国部署大量军事基地,成为遏制伊朗的"桥头堡"。
特朗普此次访问海合会三国,强化与海湾阿拉伯三国的全方位合作关系,甚至要将"波斯湾"改为"阿拉伯湾",近期又宣布追加对伊朗的制裁,这些都会增加伊朗对美国的不信任感。伊朗将被迫加强与中俄的关系,在金砖合作机制与上海组织框架下拓展外交空间。同时,鉴于当前伊朗国内经济面临巨大压力,改革派总统佩泽希奇杨还是希望与美国达成阶段性核协议,换取美国减少对伊朗的制裁。
观察者网:在您看来,特朗普是否会有一个贯穿其整个执政周期的中东大战略?如果有的话,其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孙德刚:特朗普政府是商人而不是政治家,其中东政策更多是出于狭隘的商业利益而不是从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出发,缺乏规划性与延续性。特朗普执政团队极其不稳定,影响了美国战略承诺的可信度。
近期,特朗普解除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华尔兹的职务,批准马斯克辞去政府效率部负责人的职务,都体现出特朗普团队的中东政策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缺乏中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