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金砖国家财长们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一份改写国际金融规则的联合声明,直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运行数十年的核心弊端--要求彻底改革配额制度、重新分配投票权、终结欧洲对管理层席位的垄断。这是金砖集团成立以来首次就该议题达成统一立场,而选择在7月6日领导人峰会前公布,更显其"结束西方主导地位"的战略决心。
联合声明中,金砖国家提出了一项颠覆性方案:采用基于经济产出和购买力的新公式计算成员国配额,同时考虑货币相对价值。声明强调"配额调整应反映成员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同时要求保护最贫困国家的配额比例。这份提案直指当前体系的深层矛盾--新兴经济体贡献了全球增长的半壁江山,却仅掌握IMF约35%的投票权,远低于发达国家65%的占比。中国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投票权却只有6.394%,不及美国单国否决权所需票数(15.04%)的一半。金砖国家指出,当前至少有25个新兴市场国家在IMF的话语权与其经济实力严重脱钩。
更尖锐的矛盾在于治理结构:根据战后"君子协定",IMF总裁职务长期由欧洲人担任,而美国则凭借超15%的投票权垄断重大决策的否决资格--任何改革必须获得85%以上支持才能通过,美欧联手即可扼杀所有触及自身利益的提案。金砖国家的诉求并非孤立行动。就在近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宣布接纳哥伦比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为新成员,使其成员国扩展至12个。
行长罗塞芙在记者会上阐明立场:"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我们是全球南方国家为全球南方国家服务的银行。"她特别强调该行"没有任何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平等原则。这种治理模式与IMF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替代性金融体系的崛起。更深层的战略布局正在展开。据媒体披露,金砖国家即将启动多边担保机制(BMG),以新开发银行信用评级为杠杆,为基础设施和气候项目提供风险担保。初步测算显示,每1美元担保可撬动5-10倍私人资本。该机制借鉴世界银行旗下机构模式,却无需新增成员国注资,直击发展中国家融资成本高的痛点。
技术筹备将在年底完成,2026年启动试点--时间点恰与12月IMF配额审查会议形成呼应。中国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曾多次在国际场合呼吁改革,强调配额调整"对IMF治理、代表性和合法性至关重要"。
今年4月金砖外长会议更明确要求"于 2025年 6月前在第 17轮份额总检查中制定新份额公式"的要求。当美国国会屡次阻挠IMF改革方案时,金砖国家选择以机制创新倒逼传统机构转型。改革前景仍面临三重障碍:美欧既得利益的刚性防御、美国国会审批的政治风险、新旧体系替代过程中的博弈消耗。但金砖国家已展现出灵活策略--通过扩容增强集团话语权、依托新开发银行提供替代方案、以及在贸易结算中推广本币削弱美元依赖。这场金融治理权之争,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秩序从"中心-边缘"向多极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IMF若不能顺应时势,其合法性危机或将催生真正平行的国际金融架构--毕竟新开发银行扩员提速、担保机制落地在即,全球南方已握有更多筹码。当金砖财长们在声明中写下"打破二战后过时君子协定"时,他们书写的不仅是诉求,更是一份新秩序的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