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731》不到十分钟,豆瓣短评区就被'太闷了'刷屏,可同一天,哈尔滨平房区的老居民在影院后排哭到直不起腰--这撕裂的两极,才是电影真正想让人看见的东西。"
票房三亿,差评却像雪崩。
很多人把"节奏慢"打在弹幕里,却没注意到导演故意把镜头停在冻伤实验后那只发黑的手上整整七秒。
七秒,刚好是当年实验员记录一次"组织坏死"所需的最短时间。
电影没加旁白,只是把数字钉在屏幕上:零下三十度,裸露四小时。
观众在冷气十足的影厅里下意识搓了搓手臂,这就是它要的体感--不是刺激,是冷。
央视的力挺文章里有一句话被反复截图:"别把历史当背景板。"其实这话对年轻人说重了。
点开微博超话,不少00后真的第一次听说"马路大"这个词,他们从小到大的课本里,这段只有两行小字。
电影上映前,哈尔滨七三一罪证陈列馆门口排队的还是旅行团;上映后,周末多了很多穿校服的小组,背着书包,在门口展板前小声念"活体解剖"四个字,念完就沉默。
这不是电影多伟大,只是把被折叠的记忆重新摊开。
海外版海报把片名译成《罪行无界》,日本院线只排了十二块银幕,右翼媒体用"中国宣传"四个字概括。
可就在东京池袋,一个中国留学生拍下视频:散场时,一位日本老太太对着银幕鞠了一躬,嘴里不停说"ごめんなさい"。
视频播放量两天破百万,评论区最高赞是:"道歉不是电影的目的,让下一代不再说'没听说过'才是。"
回到差评本身,最集中的槽点是"像纪录片"。
导演赵林山在采访里回应得很直接:"如果纪录片能让你们记住,那我认。"他确实没拍英雄,也没拍胜利,只拍了一个细节:实验结束后,日军把尸体扔进焚化炉,炉门卡住,第一次没关上。
镜头就停在那里,黑屏,出字幕--那批档案至今未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公开。
影院灯亮起时,很多人坐着没动,不是被震撼,而是突然意识到:原来"遗忘"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反派。
电影散场后,出口处摆着一个小桌子,工作人员免费发纪念票根,背面印着731部队少年班学员的口供节选:"我以为他们只是木头。"有人随手把票根扔进垃圾桶,也有人把它夹在手机壳里。
两种反应,电影都预料到了--它本来就不是来讨好所有人的,只是把选择摆在你面前:继续嫌闷,或者带一张票根回家,等某天孩子问起"九一八是什么",你能把票根翻出来,不至于只说"很久以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