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战略司令部证实多架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进驻印度洋中部的迪戈加西亚岛军事基地,这是继2020年B-52轰炸机短暂部署后,美军再次向该岛投送战略打击力量。
作为全球唯一具备全向隐身能力的战略轰炸机,B-2的进驻不仅标志着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升级,更折射出大国竞争背景下印太地缘格局的深刻演变。
一、迪戈加西亚:印度洋的"不沉航母"
这座英国海外领地的环礁看似与世隔绝,实则占据着印度洋"心脏地带":东扼马六甲海峡西口,西控波斯湾-非洲之角航道,北望南亚次大陆,南瞰澳大利亚。冷战时期,这里便是美国监视苏联印度洋活动的关键支点。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从该岛起飞的B-52机群对伊拉克实施"地毯式轰炸",开启了现代战争中"离岸打击"的先例。
此次B-2的部署延续了该基地的"矛尖"属性,但技术代差已发生质变。B-2的1.2万公里航程结合空中加油能力,可覆盖从南海到东非海岸的广阔区域,其隐身性能足以穿透区域大国的防空网络。美军同步调遣C-17运输机和KC-135加油机,暗示该基地正向"前沿弹药库"转型--通过预置装备实现快速反应,这与五角大楼"动态武力运用"的新作战理念高度契合。
二、战略棋局中的多重博弈
从地缘政治视角观察,此番部署至少包含三层战略意图:其一,对冲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布局。随着吉布提保障基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节点成形,中国正逐步构建印度洋存在体系。B-2的进驻既可威慑海上交通线,又能对潜在陆基目标形成"外科手术式打击"能力。
其二,强化"四边机制"(Quad)的军事维度。在澳大利亚北部基地易受导弹威胁的背景下,迪戈加西亚成为更安全的战略支点。其位置恰处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弧线的几何中心,未来或成为多边联合演训的枢纽。
其三,应对中东安全真空。美军从中东收缩后,伊朗核问题、也门冲突等持续发酵。B-2的存在既能保持对波斯湾的威慑,又可随时转向非洲之角的反恐战场,这种战略模糊性本身即构成心理威慑。
三、风险与挑战:战略稳定的新变量
尽管美方宣称部署属"常规轮换",但其引发的战略涟漪正在扩散。对中国而言,B-2的打击半径覆盖南海岛礁和内陆纵深,可能迫使解放军加速发展反隐身雷达和超高音速武器;对印度来说,虽乐见美国制衡中国,但战略轰炸机进驻"后花园"亦触及其主张的"印度洋和平区"原则;而东南亚国家则在安全依赖与经济合作间陷入更深的摇摆。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核战略透明度的降低。B-2作为核常兼备平台,其动向可能模糊核威慑与常规威慑的界限。在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濒临失效、核禁忌松动的当下,此类部署或将加剧地区国家的安全困境。
美国强化迪戈加西亚基地的本质,是通过"离岸控制"维持印太力量平衡。这种策略虽能规避直接对抗风险,却难以化解根本矛盾--当军事存在成为战略沟通的主要语言时,误判概率将随部署升级而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