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国对印度咄咄逼人态度相比,中国在天津峰会上拿出的合作方案,印度是真没法拒绝。《天津宣言》里达成的共识和成果,全踩在印度的需求上,从筹建开发银行,到搭起能源、数字经济合作平台,再到搞绿色产业、人工智能的计划,每一样都是印度现在急需的。
而且这些不是画饼,去年中印贸易额已经达到1384 亿美元,今年只会多不会少,中国早就是印度电子、机械、医药的最大进口来源,两国的经济早就密切联系在一起。
上合组织最吸引印度的,其实是能让它参与制定规则。比如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印度跟随上合组织一起,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对想在国际上说话更有分量的印度来说,比单纯给钱给项目管用多了。
所以本次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印度一改以前 "爱挑刺" 的毛病,全力支持所有倡议。毕竟在美国主导的圈子里,它只能听别人的,在上合却能跟大家一起定规矩。

更重要的是,上合在搞 "不一样的全球化",比如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塔吉克斯坦的水果能直接卖到中国,印度的药厂也能通过上合进中亚。这种互相帮忙的模式,比美国那种 "你不跟我走就收拾你" 的套路,靠谱多了。
莫迪在上合峰会一结束就回国,表面是行程赶,实则是摆明态度:我印度的事,我自己说了算。这种选择,其实是印度外交的老传统了。从尼赫鲁喊 "不结盟",到现在说 "多向结盟",说法变了,核心没变:什么对自身有利,印度就选啥。
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印度想当大国。它不想跟在任何国家后面当附庸,上合刚好给了它一个舒服的位置:能从开发银行拿钱,能通过能源合作保安全,还能借着多边平台多说话,完全不用牺牲自己的自主权。

至于莫迪不参加九三阅兵观礼,有他自身的考量。一方面,在世界法西斯战争中,印度并不是主要角色,以印度的外交风格,不能成为主导角色,他们宁愿不参加。
另一方面,印度在最近一次印巴冲突中饱受中式武器的打击,印度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国家,莫迪要是站上九三阅兵的观礼台,估计会遭到反对派和民众的强烈反对。
特朗普看到中印关系走近,进而怒不可遏,是预料之中的事,别看他说,即便印度向美方承诺零关税,现在也晚了。实际上他还是想让莫迪早日"回心转意",美国的"印太战略",离开印度的参与,很难更加有效的推行。

说到底,这场中美印之间的外交博弈,其实是国际秩序变了的信号:靠欺负人、卡脖子的时代过去了,互相帮忙、讲实在好处的日子来了。
莫迪结束访华感谢中方,不仅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中方盛情款待的诚意,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中印加强合作的光明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