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明知道是假货,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花钱去买?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再只满足于衣食住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除了基本的吃喝住行很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奢侈品。
名牌包包、限量球鞋、大牌化妆品,不仅代表实用功能,更是被视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的价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于是,一条灰色的产业链悄然兴起:高仿、A货、代工厂余单…各种层次的假货充斥市场,从线下门店到电商平台,再到如今的直播间,假货几乎无处不在。
对一些消费者来说,买假货不一定是因为买不起,而是觉得"看起来差不多""能撑场面",虚荣心和侥幸心理推动着需求。
正是这种心理,给了假货市场生存和壮大的土壤。
生产商靠它赚钱,平台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买家图个便宜或者"看起来像真的",大家心照不宣,就这样一个庞大的假货链条被撑了起来。
假货为何频出不断
一、利润高达2400%。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一双看上去几乎和正品一模一样的名牌鞋,它的实际物料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钱。
再比如,一支在专柜里卖上千的"大牌"高端口红,从工厂里流出来的时候,进价甚至还不到一顿快餐的钱,甚至五块就能拿下。
那些被年轻人追捧的潮牌T恤和卫衣,可能成本更低,甚至二三十块就能做出一件,稍微复杂点的卫衣也就五十块钱。
但"便宜"并不代表假货就会粗糙。
顶尖的冒牌生产商追求的不是乱糊弄,而是近乎完美执的"原比例复刻",甚至连包装盒子都能一比一复刻。
他们里头有不少人,过去可能就是正品的代工厂员工,对产品的生产工艺、用料标准和流程了如指掌。
鞋底的纹路、商标的字体,包装盒的印刷,甚至是随手附带的防尘袋、吊牌,都要做到和正品几乎分不出来。
有人调侃,这些人要是把精力用在创新上,可能早就能开出一个新品牌了。
二、抓住人们的观念漏洞
在假货的这个世界里,老年人才是最好骗,最容易上当的对象。
就算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是依然有许多无名商家打着大牌子的幌子,在农村交通要道的附近办活动。
前几天让大爷大妈免费领东西,鸡蛋、篮子、牙杯、酱油等等,都是一些不值钱的产品。
对于商家来说,这只是九牛一毛,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等到活动的最后几天,才开始步入正题,售卖自己的假冒伪劣品。大爷大妈看见许多人都去买,就顺势跟着买,生怕丢了便宜。
这些商家就是抓着老年人爱跟风、爱占小便宜的心态,专门坑老年人的钱。
再加上,老年人自己在家,钱也没什么地方花,索性就买了。
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老年人上当受骗,可这个"受骗"还依旧在路上。
消费者上当为何层出不穷
纵使许多消费者明知事假货,可为何还要一股脑地跟风买呢?
一、便宜实惠,有可能跟正品的质量不相上下。
正品可能有品牌溢价,或是其他方面的因素,价格真的是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所以只能去买盗版的作为平替来用,对自己来说也并没有损失什么。
二、根深蒂固的面子问题
面子仿佛在社会里有着很高的地位。
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有些爱慕虚荣的人会买假货的包包、手表和鞋子等,发朋友圈炫耀。
有些人就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存在感。
三、劣币驱逐良币
在假货市场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非常明显。
拿奢侈品来说,一只正品包包动辄上万元,但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的高仿包,只要几百块就能买到。
很多消费者看着价格差距,忍不住想"差不多就行",于是正品反而卖不出去,而便宜的假货销量却飙升。
化妆品、鞋服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限量球鞋,原价几千块,仿鞋只要几百块,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网红口红,专柜一千多,工厂货只要十几块。
年轻人看到别人都在买,生怕落伍,也跟着抢购。
慢慢地,真正用心做正品的商家被迫提高价格或缩减产量,而劣质货却遍地开花。
即便在日常生活里也很常见:街头小店、集市、其至一些电商直播间,商家总能用漂亮包装和花言巧语,让消费者觉得"便宜又好用"。
结果,真正的良币:质量好、价格合理、信誉可靠的产品,反而被挤到市场边缘。
生活中常见的假货商品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中,假货遍地开花。
但无良商家把外包装做的与正品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是看不出来差别的。
就比如我们经常吃的食品。
这些常见的食品,就算放眼前,还得仔细检查一番才能察觉异样。
还有包包、手表。鞋子、化妆品、洗衣液。
雕牌
蓝月亮
如何整治?
即使这些小作坊被政府查封了,给他们的罚款远不及他们挣的利润。依旧可以继续换个人名注册。
监管永远是在后面追着跑。
想让市场回归健康,除了监管和执法,更需要消费者提高辨别能力,同时重新认识"贵的有价值",才能真正打破劣币的优势,让假货没有市场。
结语
我们打击的不是普通商品,而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无良商家。
价格不菲,质量一般,坑害普通老百姓的钱。
只有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才能还市场清新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