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上讲,英国在美西方联盟中的边缘化已成现实。在特朗普主导下,美国优先、自利为先的单边主义彻底击穿"联盟共识",从对德国的关税讹诈、到对日本的汽车收割,再到如今对英国的无情施压,整个西方阵营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质变:不是同盟,而是清算。
而这一切,对斯塔默政府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他上任后试图以"务实、稳健、亲美"的外交姿态修复脱欧带来的外交裂痕,如今却亲眼目睹英国在新冷战式经济秩序中被美国无情"无视"。他努力试图表现出"平衡外交"的新气象,结果却在特朗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更令人尴尬的是,英国舆论对此并不买账。《卫报》称这次交涉"明显失败",保守党内部有人质疑斯塔默"对特朗普太软",而工党核心圈则担忧首相"形象严重受损"。在经济压力叠加选情紧张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此刻最需要的是对外突破口,但美国毫不犹豫地关上了这扇门。
而特朗普之所以毫无顾忌地拒绝英国,其实也与他一贯的战略理念有关:不相信盟友,只信关税。他始终认为,美国在过去几十年对外关系中"吃了太多亏",而现在必须用经济手段"收回失地"。因此,关税成了他对盟友施压的万能钥匙。在这样的思维里,无论是伦敦还是柏林、东京或渥太华,统统都是"欠账的顾客",不配得到任何豁免。
这一次,英国被毫不留情地拉上了征税名单,而特朗普则将4月2日称作"解放日"--是他要向世界宣布:美国的经济战争不再分敌我,只看能否为华盛顿输血。英美所谓的"特殊关系",在这一刻彻底破产。留下的,是唐宁街的尴尬沉默和一纸"仍在继续建设性讨论"的空话。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构,而英国的角色日益边缘化。当它既失去欧盟平台,又被美国冷落,就连中立的"贸易中介国"角色也难以维系。如今的英国,只能在中美欧三大经济集团之外孤身漂流。斯塔默固然愿意把美国视作"救世主",但对方眼中,英国只是一张可以征税的票据。
讽刺的是,英国曾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缔造者,如今却成了全球贸易单边主义的受害者。这不只是国际地位的塌方,更是对其对外战略迷思的致命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