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1269亿,历时整整九年,建成后创下多个"世界之最",甚至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
这就是港珠澳大桥,独属于我国的壮举,完全由我们自己设计和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然而,这条盘踞在伶仃洋上的蛟龙如今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桥上少有车辆来往。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
当时的一位香港富商提出建起一座连接珠海和香港的伶仃洋大桥,这就是港珠澳大桥的前身。
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伶仃洋大桥的提案虽然被批准了,最后却被搁置,直到2003年,该项目被如今的港珠澳大桥取代。
在完成了各项前期工作后,于2009年,国家正式批准建设港珠澳大桥。并于同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首先就是环境问题,当地海域气象水文条件十分复杂,暗流和台风更是对大桥的修建是一次十分严格的考核。
同时,伶仃洋内的淤泥更是让造桥工作雪上加霜,对于人工填岛和沉管对接产生了严重的干扰。不管不行,但管得太过也不行,因为淤泥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之一,过分破坏会对环境产生剧烈的影响。
除了上面的问题以外,由于港珠澳大桥部分区域要采取海底隧道方案,隧道要穿越自然生态保护区,对于一些濒危海洋动物的保护同样要进行考虑。
至于大桥建成后,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下如何合理的经营管理这种复杂的问题,还要放在更后面解决,毕竟桥建不起来这些就是空谈。
糟心的事情还不止这些,方案虽然敲定了,可技术我们没有。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核心--海底沉管隧道在当时对我们而言是一项陌生的技术。
向国外买?别人可没有那么好心,对于这项技术是严防死守,甚至都等着看笑话。多亏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就算如此,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期,工程师们也是日夜提心吊胆,许多国外的技术经验完全不符合当时他们所处的实际情况,全靠自己摸索着来。
到底有多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将33节沉管对接比作连续33次考上清华大学,他的副手更是直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一次甚至产生过顶不住了不想干了的念头。
直到2017年年中,海底隧道才终于安装成功。
一路上遇到了无数坎坷,幸好总归是有惊无险。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正式举行,国家主席亲自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桥、岛、隧三位一体,使用寿命120年,地震设防烈度九度,能够抵御16级台风、30万吨撞击和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是真真正正的"巨龙"。
光是主梁钢板用量就相当于60座埃菲尔铁塔,33节沉管每一节甚至都比航空母舰还大。
港珠澳大桥一经建成就斩获多项大奖以及世界纪录,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然而,这座奇观就算再宏伟,它毕竟也是一座桥,是让人通行的。和一开始很多人想象的每天车水马龙不同,港珠澳大桥的车流量和其他大桥动辄日均十万辆次相比就显得有些平平。
虽然也在日益增长,可目前的历史最高记录也不过单日出入境车流量1.8万辆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何"无人通行"?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走完三地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原本需要四五个小时,现在不过30分钟。
再加上大桥本身就是一座世界级的风景,按理来说在开往大桥的车辆应该是络绎不绝,但事实为何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限制太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澳门三地,其中的两者作为特别行政区,也让这座大桥有其独有的特殊性。
想要通行港珠澳大桥,车辆必须有三地牌照。车牌的申领要求十分严格,对资产、身份都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就算如此,牌照数量还是有限的。只有极少数车辆才能满足条件。
除此以外,车没问题了,人还有问题,港澳通行证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满足相应条件才能办理,而且像个人旅游还有时间限制。
单单这两个要求加起来,就足以让绝大多数人打消开车上桥的念头了,车流量自然也就高不起来。
那么问题也来了,没有车流量,港珠澳大桥怎么收费,怎么维护和运营?耗资1269亿,什么时候才能回本呢?单靠收费,桥梁寿命到了怕是都远远不够。
而且桥建了不让人过,那么建桥的意义何在呢?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疑惑,所以港珠澳大桥又被很多人称为"不能回本的大桥"。
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意义真的那么简单吗?
同心桥复兴桥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开通,不仅仅是意味着我国又完成了一项世界瞩目的工程,再一次坐实了"基建狂魔"的称号,更代表着我国在工程技术方面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大桥的建设经验,也形成了我国独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在跨海通道建设工业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排除万难连接三地,对于促进三个地区的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自然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物流运输,加强珠三角地区的竞争力。
而之所以港珠澳大桥有着其他大桥所没有的限制,不单是由于三地不同的政策原因。
如果不加以限制,可想而知会有大量游客涌入香港、澳门,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当游客过多就"好心办了坏事",很容易导致两地的城市接纳能力达到上限,反而不美。
至于大桥的经济问题,如果单从过桥费的角度考量,回本自然是个大问题,但从宏观层面来看,三地依靠港珠澳大桥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发展,自然是要超过大桥建设投资的成本。
另外,发展改革等等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港珠澳大桥的通行条件肯定也会在未来进一步的简化、开放,到时一切究竟会如何还未可知,不能简单的就下了一个"赔钱"的定论。
更别提许多公共设施的修建,本身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过分计较得失反倒落了下乘,就比如我国的高铁,许多地区的高铁仍在亏损,可高铁为我们带来的方便谁又能否认呢?
桥梁本就存在"联通"的意义,港珠澳大桥的重要意义更在于此。它是一座"同心桥",将香港、澳门与内地紧密联结在一起。就如同"隔海相望"和"跨海相连"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状态。
我们也相信,港珠澳大桥必定会成为一个纽带,让港澳同胞的归属感更加强烈,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