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一方面对中国女篮的张子宇赞誉有加,另一方面却称中国队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甚至对宫鲁鸣指导的战术安排提出诟病,此事件着实耐人寻味。在这场亚洲杯半决赛中,中国队负于日本队,这不仅是一场比赛的失利,更暴露出中国女篮在战术规划、球员调配以及教练指挥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18 岁的张子宇,凭借 2.26 米的身高,在篮下拥有绝对的统治力。日本媒体《SNS》形容她打球"不讲理",此言不虚。日本队派遣三名高个子球员对其进行围堵防守,且不时伴有小动作干扰,然而她依旧斩获 17 分 9 篮板,正负值在全队中名列前茅。她登场之时,中国队的进攻节奏明显更为流畅。第二节,她一人引领球队打出 10 - 0 的小高潮,一举实现比分反超,其"巨人威力"无可替代。
不过,日本媒体指出中国队未充分用好张子宇,此观点并非毫无根据。张子宇速度迟缓是其短板,对手正是抓住这一弱点展开针对性进攻。日本队传球迅速,迫使她不得不拉出篮下防守外线,从而使篮下出现空虚,对方三分球得以顺利出手,34 投 16 中,仅此项便比中国队多得 30 分。由此可见,中国队需审慎思考如何围绕张子宇制定战术,最大程度减少其短板暴露,充分发挥其优势。
再论及宫鲁鸣指导的战术安排,确实引发了广泛争议。
日本媒体《Digest》认为其临场指挥存在问题,在对方三分球命中率极高的情况下,仍坚持采用联防战术,致使对手获得大量空位投篮机会,双塔阵容更是让防守体系陷入混乱。从比赛实际情况来看,此观点不无道理。联防战术本意是限制对手,但在对方外线球员手感火热的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战术,使得中国队陷入被动局面。双塔球员虽身高出众,但移动速度较慢,防守漏洞频现,导致张子宇在内线的优势难以充分施展。
然而,我们也不应全盘否定宫鲁鸣指导的能力。在与韩国队的季军赛中,中国队以 35 分的巨大优势获胜,张子宇和韩旭均表现出色,这表明其战术并非毫无成效。或许在半决赛中,面对日本队的针对性打法,教练组反应稍显迟缓,未能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导致比赛失利。
国内球迷对此事也议论纷纷。部分人认为宫鲁鸣指导是在为 2028 年奥运会锻炼队伍,应给予年轻球员和教练成长的时间;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其战术过于刻板,比赛中应更加灵活多变。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中国女篮正处于战术转型阶段,如何将"个子高"的优势与当下流行的"快灵准"打法相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张子宇具备出色的潜力,她若能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无疑对中国女篮是一大利好。但如何让她更好地融入球队战术体系,同时提升自身速度,将是未来的重点工作。教练组也需增强战术灵活性,既要充分发挥球员的长处,又要有效应对对手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