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大豆的中国订单几乎清零,特朗普原本想要迫使中国回购更多美国大豆的战略彻底失败。美国农民原本依赖的中国市场不再是唯一的买家,而美国大豆的竞争力也被南美的低价大豆和稳定供应链所挑战。
今年,美国豆农几乎未能从中国获得任何订单,这使得美国大豆价格继续低迷,农民的收入锐减,许多农场甚至宣布破产。尽管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减税、开辟新市场等手段来弥补,但在国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农业的危机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是通过"惩罚"中国来达成"公平"贸易,实际上却让美国农业部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农民们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市场,同时,国内市场也因供应过剩和需求不足而导致价格暴跌。
最初,特朗普政府以关税收入为"奖励",并计划将这些收入部分回馈给农民。但这种"关税收入"并没有能够填补农民损失的空白,反而成为了政府的"赔偿款"。农业部门虽然从财政补贴中获得了一定帮助,但那些最受影响的中小农场并未获得足够的支持。
随着大豆订单的清零,美国政府终于意识到,单纯依赖贸易战的关税收入并无法长期支撑农业部门的复苏。特朗普政府多次表示将继续为农民提供援助,但始终未能有效解决核心问题--失去中国市场和其他出口市场的长期影响。
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它实际上是全球经济权力格局中的一场博弈。特朗普期望通过关税迫使中国让步,逼迫中国减少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但实际上却误判了中国市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首先,中国通过多元化供应链,降低了对美国农业产品的依赖,尤其是在大豆领域。中国的反击不仅是为了抵抗特朗普的关税,而是一个长期战略的实施,逐步加强与南美的合作,并投资改进当地的基础设施,确保供应链稳定。
其次,特朗普过于自信地认为,凭借美国大豆的价格和质量优势,中国会迫于压力继续大量购买,但没有预料到中国的市场变化速度和决策灵活性。中国市场的转移不仅为南美国家带来机会,还让美国的农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特朗普的贸易战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博弈,而其中的代价却由美国农民和普通消费者承担。特朗普的政策没有实现"美国优先",反而加剧了农业困境,并让美国的农业市场丧失了重要的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