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中美两国实力,我们不能指望东南亚能在两国间做出公平的选择,但可以期望他们明确地站在国际法的一边。"她说,"他们可能不喜欢这样(在中美之间做选择),但他们可能不得不在具体问题上做出选择。"
然而,随着近两年俄乌冲突、加沙冲突等国际事件接连掀开美国最后的"遮羞布",让高喊维护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华盛顿,将其"灵活自如"的道德底线暴露得一览无余之后,郭晨熹也承认,东南亚国家在战略上对中国的认同感已超越美国,警告称若美国不尽快采取行动,可能会彻底丧失东南亚的支持。
她在证词中引述了新加坡智库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去年发布的《东南亚态势报告:2024》。报告中提到,当被问及东盟若被迫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选择时,有过半来自东盟十国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国。
这是自2020的民意调研首次提出该问题以来,受访者第一次多数选择中国。并且,多半受访者都认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向好,但对美国作为战略伙伴和保障区域安全的信心明显下滑。
截图自《东南亚态势报告:2024》的报告内容
《南华早报》指出,不少提供证词的专家在会上都警告称,除非特朗普政府改变战略,否则美国会"加速失去东南亚"。拜登政府任内虽然强化了同菲律宾的军事关系,还与越南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同东南亚其他大多数国家发展关系方面,美国的表现都相当差劲。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东盟首脑峰会期间,出席本次听证会的郭晨熹曾详细分析了"美国日渐失去东南亚"的原因。她当时指出,人们认为美国在外交政策上采取双重标准,在对华问题上也有自私的利益和目标,这种看法削弱了美国获得更多国际支持的能力,"在许多东南亚人的眼中,今天的美国是一个内部功能失调、在海外赤裸裸地推进利己主义议程的国家。"
郭晨熹强调,华盛顿还应该认识到,尽管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尤其是那些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的政府,可能会对中国的行动感到不满,但这些争议并不构成他们的对华关系的全部,即使对菲律宾来说亦是如此。
文中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东南亚面临的许多困难并非独一无二,它们是美国为与中国抗衡,试图赢得更多全球南方国家支持时,所面临的更大窘境的一部分。
泰国《曼谷邮报》在一篇社论中还曾表示,当某些东盟成员国符合美国的战略目标时,美国政府一直对其给予选择性优待。虽然这有时会影响东盟的决定,但从未大幅改变过该组织的总体立场。东盟长期保持着一个中立和安全的空间,尽力与各个大国不带偏见地接触。
基于这些广泛共识,这场听证会上不少专家的证词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提到,尽管2026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菲律宾,以及按照轮换规则可能在2027年接任主席国的新加坡,都被视为更为"亲美"的东南亚国家,但美国政府不应掉以轻心,仍需加快脚步与该地区建立更深厚的联系。
马来西亚是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今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再三强调,中美都是东南亚地区的关键伙伴和投资者,东盟国家应谨慎行事,继续与双方接触,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
他说,"我们的立场是,应该继续参与并吸引美国投资者,以更积极的方式吸引欧洲投资者、我们重要的邻国中国的投资者,并继续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保持接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东盟的中心地位。"
不过,同一个月的另一次采访中,安瓦尔也坦言,美国在东南亚的地位已不敌中国,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更为积极。安瓦尔说,也许是受俄乌冲突的影响,美国对亚洲的关注度有所下降。"除了一般的外交政策声明外,他们已经降低了对该地区的重视程度。"
当被问及在他领导下的东盟是否会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时,安瓦尔反问道,"我们为什么要强硬?我们与美国在许多外交政策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我们希望它成为我们的重要盟友。同样,对于中国,我不认为我们需要对一个强大的邻国采取强硬态度。"
对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中方多次回应表示,东南亚国家是中国陆海相连的友好邻邦、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伙伴,一直走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前列。中方愿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和平安宁,为地区乃至世界注入正能量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