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文周报》发布的《数据监测:中国狂犬病病例数的流行病学和时空聚类分析(2005~2024)》,如同展开一幅跨越二十年的疫情防控长卷。纸上的数字轨迹里,既有从万人高危到百例波动的显著成效,也藏着2024年病例反弹的警示信号,更勾勒出这场"致死率100%"疾病的防控密码。

研究截图
数据的起点,是2007年的3300例--那是中国狂犬病疫情的历史高峰,彼时犬只散养普遍、免疫率不足三成,每一例病例背后都藏着未及时处置的遗憾。但随着2006年综合防控措施落地,曲线开始陡峭向下:犬只强制免疫逐步推进,暴露后处置门诊覆盖城乡,公众防护意识提升,到2023年,病例数已降至131例,实现连续16年下降 。
就在人们以为疫情即将逼近"消除阈值"时,2024年的数字却划出一道小坡:167例的发病数较上年增长36.9%,死亡数也上升12.6%。"这个增幅看似惊人,但本质是低基数下的波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李侗曾的解读道出关键--病例数仍稳定在100-200例区间,只是每新增十几例就会让比例凸显 。但这道转折仍足以敲响警钟:这场与病毒的较量,远未到鸣金收兵时。
报告的时空聚类分析,精准定位了疫情的"重灾区":2024年76%的病例集中在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的省际边界地带 。这些地区多是依山傍水的农村,地形复杂且犬只管理松散,悄悄形成"野生动物-流浪犬-家养犬-人"的传播链条。
在湖北与河南交界的山村,村民王大叔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今年春末,他被自家散养的土狗咬伤小腿,仗着"狗没发病就没事"的老观念,只用草药敷了伤口,直到出现恐水症状才就医,最终没能挽回生命。报告显示,这类未规范处置的病例占比极高--Ⅲ级暴露者中,仅21.9%使用了被动免疫制剂,而这正是阻断病毒的关键一环。更值得警惕的是,生态改善让野生动物活动范围扩大,狐狸、獾等带毒动物与家犬接触的概率显著增加,给防控添了新变数 。
季节规律同样清晰可辨。数据显示,7-8月始终是暴露高峰,这既与夏季人们衣着单薄、皮肤暴露面积大有关,也因为此时犬只进入发情期,性情更易暴躁袭人。而儿童与农村老年人成为最脆弱的群体:0-10岁暴露者占比最高,50岁以上农村居民因就医不便、认知不足,感染风险居高不下 。
这场意外反弹,并非防控体系失效,而是多重薄弱环节的集中显现。首当其冲的是"疫苗犹豫"的蔓延。尽管我国每年有超1000万人因被犬猫咬伤寻求处置,人用狂犬疫苗接种量占全球80%,但犬只免疫率却不足40%,农村地区甚至低于50%。世界卫生组织早已证实,犬只免疫率超70%就能构建有效屏障,而这道屏障在不少农村仍未筑牢。
其次是"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缺口。在云南、贵州的偏远山村,最近的暴露后处置门诊可能在几十公里外,山路崎岖让不少人放弃及时就医。更令人揪心的是认知误区:仍有村民相信"香灰止血""草药敷伤"等土方,耽误了黄金处置时间。2023年湖北屈家岭一对兄妹被狗咬伤,哥哥因自行处理导致暴露等级升级的案例,正是这类误区的鲜活写照。
最后是流浪犬管理的难题。随着养犬人数增加,走失的流浪犬数量也在上升,它们游走于城乡结合部,既可能接触野生动物感染病毒,又容易攻击人类,成为疫情传播的"移动隐患"。

数据的警示,早已转化为精准的防控行动。在四川,91.92%的犬只免疫合格率交出了亮眼答卷--通过"固定接种日+上门服务"模式,偏远农村的犬只也能及时打上疫苗,让全省人间病例连续多年控制在个位数 。这种"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策略,正是报告推崇的核心方向。
针对薄弱区域,"犬风铃"防控行动已在8省1市启动,通过规范免疫点布局、推广电子芯片溯源等措施,试图打通防控"最后一公里" 。而在宣传端,短视频平台上的"土方辟谣"内容正持续扩散,用真实案例让"暴露后立即冲洗伤口、接种疫苗"的观念深入人心。
"狂犬病防控从来不是单点作战。"正如报告结尾所强调的,从犬只免疫率纳入村干部考核,到移动接种车下乡服务;从规范门诊处置流程,到野生动物监测预警,每个环节的筑牢,都是在缩小病毒的生存空间。
二十年数据流转,从3300到167的下降,见证了防控体系的成长;而2024年的小幅反弹,则提醒着"消除狂犬病"仍是场持久战。当每一只犬都能及时免疫,每一次暴露都能规范处置,每一片乡村都不缺防控服务,这场与死神的赛跑,终将迎来胜利的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