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遍地开花。你办我也办,不管有没有经验,有没有条件,先把名头打出去再说。这就出问题了。马拉松看着简单,不就是跑步嘛,但真要组织起来,里面的门道深着呢。赛道规划、安全保障、医疗救护、志愿者培训、物资补给……哪一环出了岔子,都可能酿成大祸。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几年前甘肃白银那场越野赛的悲剧。那件事,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因为极端天气和赛事组织方的严重失职,就那么没了。那已经不是一场体育赛事,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这种野蛮生长的赛事模式,肯定要被"管一管"了。
这次的新规,就是那场悲剧之后,管理层面深思熟虑的结果。与其让那些能力不足、经验匮乏的小地方硬着头皮上,不如先一刀切,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是一种典型的"底线思维"管理模式。安全,是1,其他的经济效益、城市宣传,都是跟在后面的0。如果1倒了,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能理解这种做法的初衷,也认同安全第一的原则。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一刀切"固然简单高效,但也扼杀了很多可能性。难道所有县城办的比赛都不专业吗?难道就没有一些小而美、组织精良的赛事吗?肯定有。对那些用心做赛事的组织者,对那些满怀期待、已经开始训练的本地跑友,这一纸禁令,无疑是当头一棒。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基层治理,有时候习惯于用"堵"的办法,而不是"疏"的办法。建立一套严格的、科学的赛事审批、监管和评估体系,去伪存真,淘汰掉那些不合格的,扶持那些优秀的,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专业知识,操作起来远比一纸禁令要复杂得多。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恰恰需要的是这种精细化的"疏导",而不是粗暴的"封堵"。
这就好比治水,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终成大业。如果只是简单地筑高堤坝,洪水早晚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冲垮一切。
马拉松这股热潮,现在是被强行降温了。对于那些投机者,那些只想赚快钱、捞政绩的人来说,是该退场了。但对于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人,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赛事让家乡变得更好的地方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沉下心来思考的时期。
未来,当这阵风过去,或许留下的,会是那些更专业、更安全、更具特色的大中型城市马拉松。小地方的跑步爱好者们,可能就得背起行囊,去更远的地方参赛了。那份在家门口跑一场马拉松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恐怕在短期内是难以再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场马拉松的"退烧",也许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任何一场全民狂欢的背后,都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专业的规则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