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重阳,暖烘烘;晚重阳,冻死牛,今冬冷到哭?

2025-10-29 09:18  头条

重阳将至,"遥知兄弟登高处",又到九九之期。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与深秋霜降相遇,节气与节日交叠,人情与时序相连。

古人重阳,源于感恩天地,五谷入仓,仰谢秋实。"九"属阳数,日月并阳,寓意昂扬。"九九"叠加,更寄托生命久长,人心所盼皆在此中。

进入霜降之后,秋寒渐起,风露更重。登高远望,让心胸辽阔,也象征步步高升。老话常说"登高望远,心宽无边",正此理也。

菊花独放,霜寒不改。此时赏菊饮酒,借花之坚韧,自立自强。子女敬老,陪伴左右,方显重阳之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插茱萸、饮秋酒、品重阳糕,祈愿安康长久。风筝高飞、童趣随行,山间脚步踏响岁岁平安。孝心在行,在笑语,在团圆的桌前。

北方秋收已尾声,田野渐静;南方仍忙于"三秋",稻菽飘香。节令更替不停,人情未改。重阳不止是节日,更是一次岁岁的念与敬。


故,今日九九重阳节,古人无天气预报,便在耕作中积累经验,以节令推算气候冷暖,好为来年做准备。乡间流传一句话叫:"晚重阳,冻死牛",究竟有何意思?今日重阳节是晚还是早?不妨随我一道,听听老祖宗的说法。

今年重阳落在十月二十九日,相比往年更靠后,属于民间所说的"晚重阳"。老话有言"早重阳暖烘烘,晚重阳冻死牛",意指节气推迟,多半意味着冷空气蓄劲更久,冬季可能格外寒凉。

霜降已至,天地"露成霜",昼夜温差拉大,古人顺天应时,通过重阳早晚判断冬日寒暖。若重阳来得晚,如今这般,人们便要提防"大雪压枝、寒潮频至"的情况。

农业生产最看天气脸色,"天时不如地利",秋收扫尾、冬播接续,农谚经验提醒大家提前准备,稳住粮仓丰收之基。古人用一句"冷暖有凭,不离九月九"来概括天气与节序的联动。

所以,"晚重阳冻死牛"的说法,更像是对冬天冷暖的提醒。入深秋之后,护农作物稳收成、护家中老小少受寒,都是顺天而行的智慧。


所以,今年冬天会很冷吗?咱们不妨一起来听听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是怎么说的。

一、重阳天落雨,三九雪压枝

重阳时节多在霜降前后,天寒露重,古人常以风雨变化推测冬势。便有"重阳天落雨,三九雪压枝"的说法,用来提醒人们留心天气转折。

承接来看,这句俗语说的是,重阳若落雨,意味着冷空气活跃,到了"三九天"寒意更深,正是"一年最冷"的时段,积雪常会压弯树枝。

古人观察,"三九严寒,地冻天寒",若此时大雪覆盖田间,雪被如毯,可护住麦苗与越冬作物,隔寒保根,为来年丰收打下底子。

也因此,雨落重阳虽添寒意,却也寄托着农家的期盼,人们心里会想,"天冷雪厚,丰年不愁",顺应时节,稳稳过冬。


二、重阳日光足,寒冬棉袄抛

重阳节与霜降相邻,天冷渐深,古人便以晴雨判断冬意。于是有了"重阳日光足,寒冬棉袄抛"的说法,用来提醒人们留意阳气盛衰的变化。

承接来看,重阳若阳光明亮,便意味着暖湿之气未退,入冬节奏偏慢,冬日或较和煦。民间会说"阳光一寸添温意",只是形容冬天不至太冷。

但对农家而言,暖冬并非全是好消息。小麦与果树易被诱发提前抽芽,养分消耗大,若"春寒一返",就可能受损;葡萄、茶树亦须经受寒凉,才能积蓄力量。

再往下说,冬天过暖,土地微生物活动旺盛,养分流失快,不利来年苗壮粮丰。故古人常叮嘱:"节令有序,五谷乃昌",盼寒冬也按时来,让作物安稳过渡季节。


三、重阳寒风紧起,隆冬被三层裹

秋意渐深,重阳若寒风扑面,人们便会说一句"寒风紧起,隆冬被三层裹"。虽带夸张,却指冬气提前登场,入冬多半冷厉。

节气交替,霜降将至。民间常言"风高添寒意",意味着冷空气活跃,阳气渐收。古人便以重阳当日风势,推断冬天走向,盼能提前安排农活。

冬冷非坏事。低温如把守田地的"天兵天将",能冻伏土中虫卵与菌害,让来年的麦苗轻装上阵。农人常叨咕:"天冷一寸,粮安一成",说的便是此理。

重阳敬秋收,亦望冬如常。季节有序,五谷自丰。人在深秋多添衣,庄稼在寒冬积力量,共盼春来好年景。


四、九九重阳暖意盛,三九单衣亦可行

九九重阳暖意盛,老话称"热一点,冬也宽"。深秋阳光若透,人间尚余温意,古人便借此揣度冬雪深浅。

节气渐入霜降,寒意虽来得缓,却也是阳气收敛之时。"霜落知秋深",天气偏暖,便意味着冷气未急着南下。

三九为一年最寒时段,"冷在三九"常挂农人口中。若至那时仍不刺骨,说明冬季多为和煦暖天,田里虫冻不住,庄稼起势要靠人多费心。

农谚多记年景变化。重阳天暖,人们心头虽安,却也会望着麦田暗自盘算:愿气候循常,不必暖过了头,好让来岁的收成更有底气。


总结:今日九九重阳节,老人常言"晚重阳",话虽不必尽信,却源自祖辈长期观察所得,多少带着些天时讯息。农谚虽短,却多经验之精,不妨多些参考,多些理性,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