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月球等天体通常富含稀土、铝、钛、锰等有用金属,以及黄金和铂金等贵金属。
此前,已有多个国家开始推广太空采矿,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欧盟内部,卢森堡已定位为欧洲的太空采矿中心,希望利用机器人开采月球和小行星。
欧盟委员会估算,2018年至2045年间,太空资源的价值可达1700亿欧元。
但报道同时提醒说,鉴于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的太空采矿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开采和将采得金属运回地球的实用解决方案尚处于初级阶段。
今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专家分析指出,人类距离规模性太空采矿仍十分遥远。
美国私人太空采矿公司AstroForge投资人维克多·维斯科沃表示:"要完全实现小行星采矿,可能耗时数十年。"但他同时认为,这是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带回几微克被证明可行,扩大规模就相对简单了"。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副教授伊恩·兰格更为谨慎。他表示:"在太空采矿可能相对简单……但在太空中复制这个过程将会困难得多。目前还很难说现有技术是否可行,或者是否必须开发全新的技术。"
1967年在俄罗斯发现的陨石样本 资料图
Politico EU在质疑欧盟到月球挖矿设想的同时,也理解欧盟的能源焦虑。
近年来,能源转型使得欧盟对关键矿产的需求激增。
例如,铜对任何使用电力的设备都至关重要。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某些估算表明,未来25年全球需要开采的铜量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开采的总和。电动汽车电池中使用的锂的情况类似。欧盟委员会预计,到2030年,欧盟对电池用锂的需求将是2020年的12倍,到2050年将是21倍。但欧盟完全不生产锂。
据悉,欧盟土地面积小、人口密集,环境保护相对严格,公民社会活跃,这使得欧盟即使发现了资源,仍很难顺利开发矿山。欧盟国家居民不喜欢自家后院有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