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刚开春,乌克兰的总统泽连斯基又在一次记者会上说了句挺扎心的话,说只要普京没把乌克兰整个吃下去,这就算是胜利了。这话一出,评论区直接炸锅,网上各种解读,有说他认怂的,有觉得他太难了,也有干脆甩表情包的。其实这事儿往深里看,比表面上复杂得多。俄乌这场架打到现在,胜负早不是谁站在领奖台上那么简单了。
说起来,这两年多的冲突已经把不少乌克兰人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不光是前线士兵天天在炮火里捡命,那些在大城市里赶公交、买菜、带孩子的普通人,也都不敢把希望挂嘴边。联合国那边数得挺细,说死伤平民已经过了一万四千,还不算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大大小小加起来几百万人流浪国外,有些根本不知道下一个月会在哪睡觉。
经济方面也是惨兮兮。世界银行估计2022年乌克兰GDP直接缩水三分之一。你要是走到基辅街头,能看到原来热闹的小店关了一大片,大叔们不聊足球了,改谈怎么攒钱买发电机,一种"苦中作乐"的氛围。不少年轻人想着法子找工作,有些甚至开始学外语准备出国;老人在家门口晒太阳时,眼神也多了点茫然。这种日常碎片,其实比新闻里的大事件还让人心疼。
打仗嘛,不可能一直靠嘴皮子鼓劲。从2022年底到2023年春天,乌军确实有过高光时刻,比如在哈尔科夫、赫尔松附近搞过几次漂亮反击,把俄罗斯部队打退了一截。那会儿西方援助跟下雨似的,各路武器装备和美元说来就来,泽连斯基也经常穿着迷彩服去前线拍视频。但很快情况又拐了弯,美国国会资金卡壳,欧洲自己也开始琢磨能源危机和通胀,不再像以前那么慷慨。
俄军倒是一点点加码,看着西方给乌克兰的支援掉链子,他们兵力和弹药越堆越多。"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写报告的时候很直白,说现在乌克兰兵源紧张,还得对付装备老化,不少士兵每天都跟压力和心理创伤打仗。有个英国记者跑去前线探访,说士兵们晚上睡觉都容易惊醒,有的人干脆养猫狗陪着自己,好像动物能让人忘掉硝烟味。
这些碎事堆到一起,就变成泽连斯基那句"底线胜利"。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防御机制--哪怕不能把所有土地都拿回来,只要国家没彻底被俄罗斯吃掉,总归还有盼头。这种想法有点像考试没考满分,但至少没挂科,总归还能继续念书。当然啦,对不少乌克兰普通人来说,如果最后谈判结果是割地赔款,那心里多少还是堵得慌。谁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乡换主人呢?
不过讲真,这种"守住不亡国"的信念,在乌克兰社会还是蛮顽固的。有家美国民调机构专门做过调查,说六成以上受访者相信最后能保住独立自主。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相信未来能自由决定命运。他们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发自拍、写抗议诗歌、组织义卖活动,每个人好像都想证明:我们还活着,还能笑。
但除了扛希望,现实问题也一堆堆摆在那里。比如战后重建怎么搞?经济到底怎么复苏?国内政治矛盾如何缓解?这些问题比单纯喊口号难多了。有时候我刷推特,会看到有人讨论是不是该妥协一下,只要别全盘沦陷就行;也有激进派坚决不同意,说哪怕只剩一条街也不能交出去。争吵不断,但没人敢轻易拍板。
你要是真走进某个小镇咖啡馆坐一下午,会发现大家其实聊得最多的是家里老人健康、小孩教育,还有就是邻居最近有没有找到新工作。有的人说以前节假日喜欢出城旅游,现在担心安全只能宅家。一位老师跟我讲,她教书十几年,从没见过学生这么懂事--他们知道什么叫停电、什么叫警报响起,就连最调皮的小朋友都学会听从指挥。"大家变得更沉稳,也更容易哭。"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班级氛围。
外面的世界对乌克兰其实也是五味杂陈。欧美政客嘴上支持,但私底下盘算盘算盘算自己的利益。有段时间美国总统和欧洲领导人都因为选举烦恼,对援助计划拖拖拉拉;而俄罗斯那边则不停放风,要么展示最新武器,要么宣传"特别行动"进展顺利。在舆论场上,一波又一波的信息混战,让普通观众越来越难分辨真假消息。我身边就有人曾经信了假新闻,以为某个城市已经沦陷,结果两天后才发现是误传。
战争初期,俄罗斯提出动手理由的时候,说自己是在保护顿巴斯地区讲俄语的人,又说啥"去军事化",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大家明白,这就是地缘政治的大棋局。国际社会刚开始都以为俄罗斯会像切蛋糕一样迅速拿下乌克兰,可事实证明事情远比预料复杂。不管是西方分析师还是普通网友,都觉得这场冲突已经超出了传统战争范畴,更像是一场持久消耗赛,每天都有新变量冒出来。
这其中泽连斯基作为总统,其实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不仅要对内安抚民众情绪,还要不停跑外交,在全球各地呼吁支援。据说他一天之内能开好几场视频会议,还经常临时接受采访,每次露面都是满脸疲惫但尽量振作。不少网友把他和电影角色做类比,有时候调侃他像超级英雄,但更多时候觉得他就是个被困在风暴中心的普通人,不断试图用微笑掩饰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