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块钱一斤的板栗把几千块的关节保健品按在地上摩擦,谁还敢说便宜没好货。
文章把板栗钾含量标到每百克四四二毫克,这个数字比香蕉高一倍,比苹果高三倍。
肌肉没劲的人缺的就是钾,神经信号传不动,腿像灌铅。
作者把钾亮出来,等于告诉读者:别去药店买化学片,菜市场就能补。
维生素B1的剂量也摆在那儿,零点一九毫克,看着小,可老人主食越吃越精,B1缺口大,神经传导慢半拍,板栗正好堵这个洞。
中医说补肾强筋,现代医学叫改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两边对上号,读者自然信。
两周见效的说法不是拍脑袋。
文章没写实验,却给了一个可验证周期。
两周是红细胞代谢一个完整周期,钾离子补进去,细胞内外浓度重新平衡,肌肉耐力往上抬,老人上下楼梯能感觉出来。
作者押这个时间点,就是让人吃到第十天自己量腿劲,数据不用他背,读者自己给。
三道菜步步为营。
红豆沙先解决牙口问题,泡两小时煮五分钟,皮一撕就掉,把最麻烦的环节拆成两步,老人一看就会。
山药排骨汤把脂肪垫进去,板栗的脂溶性维生素A、E借着排骨里的油溶出,吸收率翻倍。
鸡汤最后出场,红枣补铁,姜片去腥,土鸡炖够九十分钟,胶原蛋白断成短肽,关节滑液原料直接送到软骨。
作者不喊养生口号,把营养配伍藏在步骤里,读者照做就算吃药。
文章把价格钉死:五块一斤。
超市货架上,钙片一瓶一百八,氨糖三百六,板栗一斤够吃三顿,一周才花十五。
作者把数字拍在台面,等于让保健品销售没法开口。
更狠的是那句"比奶茶还香",直接抢走年轻人的下午茶场景,板栗从厨房边角料升级成社交替代品,销量自然滚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