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高估了中国,认为买了太多伊朗石油,并提出不切实际的请求

2025-07-03 13:25  头条

彭博社报道: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谈到,中国可以向伊朗施压影响其地区战略活动,中国对伊朗有着"政治影响力"。还提出"若中国买伊朗石油,伊朗经济就会崩溃"。

这个提议毫无疑问的是戳中了伊朗的痛处。伊朗现在面临整个西方的制裁和封锁,中国对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伊朗的对外贸易可以说非常依赖中国。但要以此来说伊朗就能对中国"言听计从",那到未必。

白乐潍的论述建立在两个看似坚固的支点上:中国购买伊朗90%的石油,以及4000亿美元战略投资协议。2024年中国官方统计显示,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量赫然标注着"零",仅象征性进口了31千克润滑油。数字的巨大鸿沟,暴露出以色列政客对中国能源布局的惊人误判。

事实上,中国与伊朗的能源合作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直接采购模式。通过转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第三方转运,两国构建了一条制裁打不穿的供应链。美国5月威胁制裁伊朗石油买家时,中国通过阿联酋、阿曼等国的中转枢纽,依然维持着日均数十万桶的稳定供应。更关键的是,伊朗供应中国60%的高纯度天青石矿(永磁电机核心材料)、30%的甲醇进口量,这些非石油贸易形成的"战略黏合剂",远比原油账单更具韧性。

若真按以色列设想的剧本上演伊朗崩溃,中国将首当其冲承受冲击。霍尔木兹海峡承载着中国45%的石油进口,一旦因伊朗动荡封锁,国际油价可能飙升至150美元/桶,直接冲击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的经济命脉。更关键的是,伊朗原油占中国进口总量10%,160万桶/日的稳定供应绝非沙特或俄罗斯能轻易填补。

千亿投资蒸发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中国在伊朗布局的4000亿美元战略投资,涵盖油气田、铁路、港口等关键基建。德黑兰至阿普林陆港的货运班列刚在2025年5月开通,恰巴哈尔港的贸易枢纽建设正酣--这些"一带一路"支点项目若因战火停滞,损失远超石油账单。更紧迫的是,伊朗作为中亚安全阀一旦失效,极端势力可能沿"一带一路"通道东扩,这势必损害到中国的核心利益。

就在白乐潍发声前半个月,以色列外长萨尔刚向中国发出威胁,警告若援伊将重创中国能源安全,甚至重提对台军售旧账。这种一边要求中国配合施压伊朗,一边把台湾当棋子的操作,堪称当代外交史上的"精分现场"。

以色列对华策略始终带着机会主义色彩。去年10月,在计划报复伊朗导弹袭击前夕,以外长卡茨紧急致电王毅,大谈"重视对华关系",承诺坚守一中原则。如今战事稍缓,以色列转身就打出台湾牌,其信用额度在中国外交圈早已透支。

面对以色列的喊话,中国外交部至今未直接回应,但行动早已给出答案。

此前,王毅外长曾同时致电伊以外长,罕见谴责以色列"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同时敦促伊朗保持克制。随后中国在安理会牵头21国联合声明要求停火,展现中立但不缺席的调停者姿态。沙特因油价暴涨怒斥以色列,转身向中国采购"寂静猎手"激光防空系统;阿联酋加速推进人民币石油结算--中国在中东的"朋友圈"正对冲以色列的舆论攻势。

据以国防部报告,其"铁穹"系统虽宣称拦截86%导弹,但弹药储备仅够支撑三周高强度作战。而伊朗采用"导弹消耗战术",用廉价弹道导弹消耗以军每枚价值百万美元的拦截弹,已让特拉维夫CBD上空出现20枚拦截弹无一命中的尴尬场景。更让以色列不安的是,中国与伊朗的贸易韧性远超预期。当美国试图用制裁切断中伊联系时,两国通过数字货币结算、易货贸易等创新方式,继续深化合作。

在石油与和平的天平上,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的砝码: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安全。以色列试图将领事馆变成中东博弈的延伸战场,中国早已看透这场"石油讹诈"的本质--用别人的牺牲换自己的安全,从来不是东方大国的处世哲学。

德黑兰街头的物价可能影响民众情绪,但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牵动的是14亿人的交通血液。中国的中东棋局里,既容不下"伊朗崩溃"的冒险幻想,更装不进"对台军售"的政治勒索。至于以色列的"建议"?还是留给更需要选边站的国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