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透明度是核大国的特权-王世纯

2024-09-29 09: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世纯】

本周最重要的军事新闻,必然是我国在9月25日进行的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实弹实射。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此次导弹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

我们的导弹,是先辈的刺刀,呼啸千万里杀向魔和妖军网英文

这是时隔44年以后,我国再次对南太平洋海域进行全射程测试,无疑可以视为我国战略威慑史上的一件大事。直到撰写本文时,笔者激动的心情也并没有得以平复,因为从未见证过涉及我军的战略武器新闻有着如此之高的透明度。

核透明度是核大国的特权。1980年我国第一次试射洲际导弹东风-5的时候,还得藏着掖着宣称这是"远程运载火箭";但随着东风-31型导弹的烟柱冲上九天云霄,我军长期以来"韬光养晦"式的核保密政策好像一夜之间变得烟消云散,我国终于开始定期展示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核能力。

随着东风-31的某改型顺利击中预定靶区,这次实弹实射一扫这两年的阴霾,再次证明火箭军是一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的军队,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12000公里的全射程意味着东风31AG可以在受反导系统保护的中国腹地打击美国绝大多数地区 社交媒体

回到试验本身,火箭军在第二天就公布了此次试射的高清图片,展示了一定的细节。从图中可以看到此次试验的导弹是一款东风-31A的某种改进型。导弹由一辆超重型整体式轮式越野运输-起竖-发射一体车(TEL)承载,并在海南岛西北部某公路旁的林地附近的临时阵地进行无依托起竖发射。

尽管一般而言东风-31AG系列导弹装备有和东风26型导弹类似的大型合成橡胶缓冲垫,但导弹桶的下半部被遮挡得严严实实,根据当地老乡拍摄的图片可以帮助判断,该型导弹的载具还是HTF-5980A。这反映出该型导弹"机动性能好、生存能力强、部署转换快、打击精度高"的特点。

我国曾多次表态,我们一直是坚持将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而东风-31系列弹道导弹可以说就是这句话的具现。作为中国第一款具备实际核威慑能力的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系列导弹的命运就和那个时代所有上马的兵器一样历经坎坷。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上马的项目,这款导弹从立项之初就充满妥协与差强人意--无论是合金钢壳体的限制导致"FG-33"和"FG-33"两款固体发动机的直径只有2米,还是缺乏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这样的第三代固体燃料推进剂导致的比冲过低,都让东风-31与"可堪一用"有些距离。而在诸多子系统的落后之下,东风-31基本型的8000公里射程终究有些差强人意。

而东风-31系列导弹的研制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说该弹在1999年3月份遭遇挫折令人沮丧,那么同年5月美帝悍然轰炸我领馆以后,留给研制东风-31项目厂所院校和第二炮兵的就空剩一种咬碎牙床的遗憾。也正是因为这份"时间不等人"的紧迫感,在1999年8月东风-31首次成功试射以后,当时难称成熟的东风-31就仍然参加了当年10月举行的"世纪大阅兵",成为那个年代振奋人心的"强心针"。

随后,东风-31也成为我国阅兵场上的常客,其进步也随着阅兵式上的亮相公之于众:在2009年盛世大阅兵上亮相的东风-31甲终于在射程上实现了覆盖美国主要城市的技术指标;而2017年"沙场点兵"的东风-31"甲改"导弹终于用8轴越野特车底盘取代了8轴半挂式拖车底盘,实现了"野外机动,无依托发射随机发射"的能力,初步证明自己拥有了核反击能力。

我们永远忘不了中国军号

随着时代推移,东风-31系列导弹的子系统不断革新,其技术指标也日新月异。可以说东风-31系列经历过的曲折和进步,同为国家重点工程的歼-10系列战机、99式主战坦克全都经历过。也正如这两种战术兵器一样,东风-31系列导弹也面对着立项之初从未设想过的战斗环境。尽管国际军控学者不断呼吁着"反导"带来的核不平衡风险,但霸权主义国家仍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和部署反导兵器。可以说,东风-31系列导弹刚刚摸到"核威慑"的门槛,就需要为一个基于"反导"与"突防"为主的新时代核威慑环境做准备。

此外,作为我国用于"震慑强敌与核反击"的重要载具,东风-31的改进型还需兼顾生存能力,要在敌人第一波核突击之时、乃至之后幸存,并发动反击。而我国新一代用于"战略决胜"的洲际弹道导弹在项目规划阶段就明确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技术风险,东风-31这款2米直径的导弹,对标同尺寸的美国"民兵III"弹道导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笔者曾经感叹,以我国现有的推进剂、碳纤维弹体以及核弹头小型化技术能力,东风-31的改进型完全有能力在保证射程的基础上加装分导式多弹头(MIRV),早日实现对美的"核平等"。但时代已变,冷战式的"纯弹头拼数字"的斗兽棋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在强敌陆空天反导网络联动,大型地面反导设施齐全,反导拦截弹数量上量的今天,通过极限能量分配手段获得极限射程的核威慑方式不是一个威慑上的好选择。

也因此,东风-31系列在改进过程中,就必须"忍痛"将自己本就不富裕的载荷抽出一部分用于突防。为了实现"突破中段反导,绕过末端反导"的战役指标,东风-31甲改及其后续改型不仅需要传统的弹道规划、中段气球诱饵等手段,在再入段方面东风-31的改型导弹也需要基于"分导式"技术增加更多新的再入阶段诱饵。

同时,作为世界上高超声速武器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未来东风-31的新改进型不仅会和传统弹道导弹一样考虑大气层外的突防手段,也会增加大气层内滑翔的新型战斗部。

当然,不会像我们邻居那样夸张就是了朝中社

除了增加突防手段以外,东风-31的生存能力也在不断改善。作为一款主要列装在我国中西部的机动车载弹道导弹,东风-31的改进型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实现"无依托发射"和"随停随打"能力的洲际弹道导弹,具备和东风17、东风26等战术导弹一样的部署灵活性。

而在本次实弹抽检中,来自中原腹地的东风导弹旅的载车进行了"陆海铁"跨海联运,最终抵达海南西部一处预设阵地上进行机动发射。这种经历渡海奔波,在陌生气候环境下的陌生地域的实弹发射,充分说明了东风-31改进型的机动能力与核反击可靠性。

笔者承认,在看见这款导弹不是东风-41时是有些失望的,但还是理解抽选这款导弹的用意:作为我军第一次全射程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无论是统帅部还是火箭军军内都更希望万事求稳,所以肯定以我军最成熟稳定的31某型为主。毕竟,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火箭军成军9周年的这个时间点,东风-31及其改型依然是我国核威慑的中坚。

东风-31的改进型不仅列装在我军绝大多数车载机动洲际导弹旅里,如今也"下井",在能够战略决胜的新一代导弹入列成熟之前通过新部署手段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东风-31甲改及其改进型终于做到了2019年央视解说词中"担负着震慑强敌与核反击作战的重要使命",这次全射程试验也是对包括王永志院士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东风人"的最好告慰。

说到海南,这次在海南岛西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出于科研目的或者实弹抽检试射,我军每年要发射多发多型洲际弹道导弹--包括但不限于东风-5、东风-31、东风-41等。尽管中国幅员辽阔,但"从发射场到靶场"的距离也无法满足洲际弹道导弹的最小射程。因此,我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均采用高抛弹道来验证全射程发射能力,但高抛弹道与全射程条件下战斗部的再入角度是很难做到相同的;而一旦再入角度不同,那么战斗部的速度、受热流烧蚀条件也不同。

即便具备越来越强的主动段和再入段机动能力的新型导弹能尽可能模拟正常弹道下的再入过程,但这种模拟又带来了主动段机动上的区别,依旧难以全面检验战斗部的作战性能。因此,在四十多年前"580"任务前,钱学森同志就强调过,高弹道不能取代全程发射试验。钱老也说服了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和军委进行东风-5导弹甲弹和乙弹的全射程试验。

但对于我国而言,长期以来缺乏全射程弹道导弹试验,导致我国必须得依靠构型类似的航天设备进行补充试验。比如,东风-5的补充试验大部分由长征2号丙来完成,而东风-31/巨浪3的补充试验则交由长征11来完成。

对我军来说,在国土内进行弹道导弹高弹道试验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出于保密心态的技术原因,有不愿加剧国际和地区紧张局势的政治原因,也有国内缺乏合适的全射程发射场的地理原因。对火箭军而言,即便到了主战装备成熟、国际局势需要我们进行全射程弹道导弹试验的时间节点,此前也缺乏像美国地处加利福尼亚州西部范登堡空军基地那样地理位置优渥、兼顾民用和军用航天发射任务的军事基地。

这里笔者还得感叹一下"山巅之城"的地理优越性。范登堡基地作为美国西海岸的基地,美军在此地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不会干扰到其他国家。而我国则几乎只能从海南岛或广州方向向东南发射导弹。随着近年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的投入使用,我国已积累了大量的海陆联运大型运载火箭的经验,能力逐步完善。可以预见到的是,这次东风-31型导弹及其运载车辆跨海联运抵达海南北部,或许就运用了大量陆海联运长征5型运载火箭的经验。

美国人是很傲慢的,如果一款导弹没有完成全射程试验,那么自居核优势的美国人甚至会刻意宣称这款导弹没有投入战备值班。但在批判美国人傲慢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美国每年"不遗余力"地向全人类展示其核武力的可靠性--从2020年到2023年,每年试射多达4枚"民兵III"型弹道导弹和"三叉戟2D5"型潜射弹道导弹。

考虑到我国目前作为核威慑主力的5种型号洲际弹道导弹中仅有东风-31型和东风-5型有过全射程试验。随着我军核载具数量逼近美军,以及火箭军官宣这种试验将会"年度例行性安排",未来海南岛和范登堡基地一样,承载更多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任务。

讲完军事意义,倒是可以讲讲这次试验在地缘政治上带来的涟漪。作为我军首次进行的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实弹实射任务,虽然我们表示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但任务本身所展示的战略威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根据"现行世界秩序"的"惯例",美俄英法的核载具发射都是要互相通报的,毕竟核透明是核大国的特权。

而在这一次弹道投影飞越关岛、剑指大洋对岸的核武力检验演习后,美国方面倒是十分"老实"。无论不怀好意的外媒记者如何逼问白宫发言人"中方此次试验是否针对美国",美方只是"赞扬"了中国"通报"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这一事实,仿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和美俄分庭抗礼的核大国一样。

对于美方只顾回答"我知道了"的态度,笔者相信其淡定更多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的无奈所导致的。根据现有的"国际惯例",美俄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之前都要提前至少半年进行通报。但根据开源的一系列信息显示,我国直到9月24日晚间才划定航行警告区(NOTAM),而在当天才匆忙赶到关岛的RC-135S"眼镜蛇球"导弹监测机或许说明中美之间的互信远未达到那种高度。

当然,就笔者了解到的消息,这架RC-135S"眼镜蛇球"最终在25日凌晨1点前往渤海方向监测我军其他方向的动向,主动或被动地错过了25日早上8点的洲际弹道导弹试射,这说明美国的监测力量并没有那么冗余,美方了解我国试射导弹的时间并没有他们外交人员表达得那么早。在取舍之下,这架前往渤海地区观察我军新质作战力量的"眼镜蛇球"或许证明,比起关心能够飞到美国中西部的洲际弹道导弹,印太司令部的衮衮诸公似乎更在意能飞到他们脑袋上的新质力量。

总的来说,当下中国的"核突破",让中美俄三国核力量即将在未来几年实现均等,美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核态势。另一方面,傲慢的美国人发现自身的工业基础,不再支持它们的核力量像过去30年那样"轻而易举"地超越另外两个核大国之和。对美国而言,在未来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最适合打赢对华核决战的时间永远是昨天。随着中国走向复兴、展示核威慑武力的年度例行之举,美国人也说不出除了"我知道了"以外的话。

有趣的是,当美国自己都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美国在东北亚的跟班宵小反而跳了出来,鼓噪地区安全。先是有日本人聒噪"中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前没有通知日本",后有台湾民进党当局主动跳出来宣扬什么"解放军洲际弹道导弹破坏地区和平稳定"。这种丑态只能反映其自身的急躁与不安。

事实证明,当国际局势越是朝着疾风骤雨乃至惊涛骇浪的方向滑坡,中国就越要依靠强大的核武器基石来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想要涤荡大两岸和小两岸不断制造紧张局势的根源,想要驱散不稳定的乌云,就需要适时展示自身力量,让一些跟班随从认清现实。所谓"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古埃"当是如此。

太平洋足够大,足够容得下两个国家的洲际弹道导弹。大国终究需要核均势来为自己的复兴保驾护航。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就在9月25日试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当天,A股因为突然而来的经济刺激政策暴涨。有些不太关心军事但更关心股票的朋友就戏谑说,早知道打弹道导弹能让A股涨100点,就应该每年多打几发。戏谑归戏谑,但有一个客观事实是,复兴之路需要战略基石保驾护航。飞越南太平洋上空的导弹证明了一个亘古未变的真理:实力永远是维护独立自主的基础,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