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是唯一一个对美国贸易政策说"不"的国家。韩国、马来西亚同样在关键领域划定了"红线"。
韩国政府明确表示,不会在牛肉和大米市场进一步让步。要知道,韩国已经是美国牛肉的最大进口国,2024年进口额高达22.2亿美元。但美国还不满足,要求韩国解除对30月龄以上美国牛肉的禁令,并扩大美国大米进口配额。
马来西亚的态度更刚。美国要求马来西亚延长对美电动汽车的税收减免、放宽外资持股限制,甚至削减对当地渔民的补贴。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直接划出"红线",强调绝不会在涉及土著权益的政策上妥协。
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在用行动证明,美国的"关税大棒"不是万能的。印度恢复对华旅游签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战略平衡",既然美国不给活路,那就找中国合作。
莫迪这一招确实聪明,既给了美国一个"下马威",又向中国释放了缓和信号。但要说印度就此"倒向中国",那还太早。
别忘了,印度至今仍禁用不少中国APP,理由是"数据安全"。与此同时,特斯拉却获准在印度建立数据中心。这种双标操作,说明印度对中国的技术防范心理依然很强。
所以,莫迪的"向东看"策略,本质上是一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平衡术。他既不想完全得罪特朗普,又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投资来稳住国内经济。
莫迪(资料图)
对于印度的示好,中国当然欢迎,但也不会天真地以为印度会彻底转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就很克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中国的策略很清晰--在印度有需求的领域(比如新能源、医药原料)扩大合作,但不强求全面战略绑定。毕竟,印度市场潜力巨大,但政治风险也不小。
莫迪这一系列操作,本质上是在美中博弈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他既不想被特朗普当软柿子捏,又需要中国的经济支持。这种"精确走位"的策略,或许正是未来全球贸易战的常态--没有绝对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而对于中国来说,印度的示好,但别太当真。毕竟,国际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