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近距离战术型激光武器功率通常在100千瓦以下,射程不超过20千米,主要用来攻击飞机、无人机等目标。美国陆军部署的"定向能机动近程防空系统"采用50千瓦级光纤激光器,集成在"斯特瑞克"装甲车上,据称能在6秒内损毁1.5千米外的无人机。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50千瓦级高能激光武器系统,使用光束合成技术,曾在试验中成功拦截2千米外的迫击炮弹,系统反应时间约2秒。这些系统采用自适应光学技术,配备先进红外追踪系统,单次拦截成本不足10美元,但在雨雾环境下效能会降低40%以上。随着功率提升至100千瓦级,这类激光武器未来或被用于应对巡航导弹的威胁。
远距离战略型激光武器功率通常在兆瓦级以上,射程大于1000千米,主要用于攻击洲际导弹、太空中的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等。例如,美国"天基激光综合飞行实验(SBL-IFX)"验证了太空激光反导能力,在模拟试验中精准摧毁了1000千米外的弹道导弹靶标。2009年,美在"机载激光实验室"项目中,用改装的波音747搭载兆瓦级氧碘化学激光器,测试拦截了550千米外处于助推段的弹道导弹。同时,这些试验和测试也暴露出上述激光武器在能源供应和散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各国纷纷研发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利用大型作战飞机搭载激光发射器的构想,拉开了激光武器研发帷幕。
当时,美国研制出实验型机载激光系统ALL(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将其搭载在NKC-135A大型军用飞机上,在后续实验中成功拦截了AIM-9B"响尾蛇"导弹,初步展示了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前景。但该激光系统体积太大、射程不足,难以进行实战部署。
后来,美空军相继研制出第二代激光武器ABL(化学氧-碘激光器)及该激光武器的"简配版"ATL(化学氧-碘激光器),在减小体积和增加射程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这些研究,为美国研发如今的先进战术激光武器奠定了基础。
在激光武器研发方面,其他国家也纷纷试水,但研发使用进度不一。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激光武器发展呈现出鲜明特征。
部分达到实战应用水平。以色列"铁束"系统作为较早投入实战的高能激光防御系统,采用100千瓦级光纤激光器,有效射程达10千米。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研发的Block1反无人机激光武器系统于2024年正式量产,该系统据称拦截成本非常低。英国"龙火"系统在2024年初的测试中成功摧毁3.2千米外的无人机目标,预计2027年前列装。其他一些国家研发的激光武器,也有部分从实验室走向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