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性骚扰事件涉事女生在港读博 大学名称曝出

2025-07-30 15:34  头条

珞珈山下的一场风波,从2023年夏天延续到2025年的酷暑,始终没淡出公众视线。当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空调还在吞吐着冷气时,没人想到,两个年轻人在这里的一次偶遇,会掀起跨越两年的舆论巨浪。

故事需要从2023年7月说起。当时读研二的杨某媛在网上发帖,说自己在图书馆自习时被对面男生肖某某性骚扰,还附上了5段断断续续的偷拍视频--那是她在两个小时里悄悄录下的。帖子一出,网络瞬间沸腾,肖某某的名字和照片被迅速扩散,指责声像潮水般涌来。三个月后,武汉大学的通报来了:经调查核实,给予2022级本科生肖某某记过处分。那时的舆论场里,多数声音都在为杨某媛"维权"叫好,而男生肖某某则成了众矢之的。

直到2025年7月25日,法院的一审宣判打破了这份"既定事实"。判决书里写着,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肖某某存在"性骚扰"行为,驳回了杨某媛的指控。这本该是为肖某某正名的时刻,却在两天后迎来更刺眼的后续--7月27日,杨某媛发了条帖子,字里行间带着难以掩饰的得意:"不好意思啦!我确实是保研成功啦!顺利毕业,还要美美读博。至于肖同学,保研怕是难了,申请境外学校?不管哪所,都会收到我的证据材料。他是学法的?想考法考?不好意思我已经过了,会继续举报,祝他顺利从业哦。"

这段文字像根刺,扎在无数关注者心上。有人立刻想起2023年6月四川大学的事:新闻系女研究生张某在地铁上污蔑农民工大叔偷拍,被拆穿后还说"你没偷拍为什么不发声""我没受侵害就不能维权吗"。两起事件摆在一起,让人忍不住琢磨:当"维权"变成"构陷"的遮羞布,边界到底在哪里?

网上的评论很快聚成一片声浪,却少见情绪化的咆哮,更多是带着痛惜的理性追问。"同鸾阁平章事"说:"公共场合做出那种行为的,通常是精神不受控的情况,但武大处理得太草率了。现在知道男生确诊了PTSD,一辈子要带着这种创伤,想想都难受。该起诉女生,也该起诉学校。"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肖某某不仅被公开处刑,最隐私的部分被暴露在阳光下,这种伤害哪是一份判决能抹平的?

"博学饭团"更直接地质疑学校:"武大当初的处分,现在看根本站不住脚。法院都推翻了指控,学校是不是该撤销处分,道个歉?"底下跟着"青涩橘子hOE"的附和:"必须撤销处分,不然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学校自己的名声。"而"谢昀桦"的疑问代表了多数人的困惑:"法院都判了,武大的处分还有效吗?"

对杨某媛的行为,评论里满是担忧。"博雅闲人"说:"诬陷网暴别人,自己还顺顺利利保研读博,败诉了还挑衅,这不是嚣张,是没底线。" "随性自由的圆月jo"则指向制度漏洞:"这种人还能在法律专业深造?到底是什么在纵容这种滥用权利的行为?"更有人注意到细节:"女性偷拍男性私密视频,本身就是违法的吧?"

还有人把目光投向更远处。"万里晴空"感慨:"这简直是对法律系的讽刺。" "努力犀牛"的话带着点无奈:"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这种人要是进了职场,真不敢想。"

当然,也有声音在追问解决方案。"梦竹62142066"问:"男生家长为什么不反告?" "德才兼备书签Mj"直接建议:"该起诉武汉大学。"这些话背后,是公众对"正义必须落地"的期待--不仅要还肖某某清白,更要让滥用诉讼权、恶意网暴的人付出代价,让草率处理的机构承担责任。

风波还在继续。据7月29日的报道称,杨某媛已经赴香港浸会大学读博,而肖某某的PTSD则需要长期治疗。这场跨越两年的拉锯战,早已超出了两个人的恩怨。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维权与构陷的模糊地带,照出了机构公信力的脆弱,也照出了每个普通人对"公平"的朴素渴望。

不过,香港浸会大学对某媒体记者表示,"学校有清晰的招生政策和行为准则。将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处理任何违规行为"。据此,杨某媛能否顺利在香港读博,还是一个未知数呢!

说到底,大家在意的不只是这一件事的结局。而是想知道:当一个人被无端指控时,能不能有不被网暴的权利?当学校的处分与法院判决冲突时,能不能有纠错的勇气?当有人把法律当武器攻击他人时,能不能有制约的力量?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比一场官司的输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