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链断裂与系统重构:三艘神舟的接力逻辑】
回顾整个事件流程,需要从7个月前说起。
2025年4月神舟20号发射,把陈冬、陈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执行为期约6个月的驻留任务。
10月31日,神舟21号发射升空,按惯例应接替神舟20号乘组,后者定于11月5日返回地球。
然而,在返航前,航天员监测发现神舟20号返回舱舷窗出现细微裂纹,疑似被轨道微碎片高速撞击所致。
尽管裂缝未穿透内层,但考虑到返回时飞船以23倍音速穿越大气层、表面温度高达1650°C以上,任何结构隐患都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这正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事故的惨痛教训。

中国航天工程办公室果断决策:神舟20号不再载人返回,三名航天员改乘神舟21号返航。10天后的11月14日,神舟21号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
但神舟21号乘组失去了返回载体,空间站进入"无救生船"状态。为填补安全空窗,原本作为神舟21号地面备份船的神舟22号,立即转入应急发射流程。
这次神舟22号虽为空船发射,但并未空载上行,而是满载食品、设备、科学载荷等物资,把货运功能与应急返回功能合二为一,实现任务效益最大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神舟20号并未被直接废弃。
官方决定将其留轨,转为无人实验平台,用于监测微裂纹在轨演化、验证长期驻留可靠性,甚至计划作为首艘整套回收舱外航天服的货运载具--两套"飞天"服已超期服役,完成20次出舱任务,极具科研与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