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媒体报道,一浴室内发生意外,一名62岁男子疑似发生猝死。事发时,这名男子在晚上8点多进入浴室,不料,没过过久,工作人员发现该男子已经不动弹了。上前喊叫他、他也没有任何反应。工作人员随即拨打急救电话,民警、120急救人员在接报后赶赴现场,发现该男子已经不幸死亡。
为什么洗澡成为了生活中的"猝死杀手",会不会自己洗澡的时候洗着洗着就倒下了。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孙宝贵
洗澡猝死,主要是诱发心脏病。洗澡猝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水温对身体造成刺激诱发心脏类疾病。
我们皮肤里的传感器异常灵敏,只要大脑接收到冷热的信息,瞬间就会感受到冰凉/炙热,血管就会自然收缩/扩张,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神经紧张等等,造成心脏负荷加重,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直接造成猝死。
现在是深秋季节,到了心血管疾病高发季,因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多半是心脑血管病患者)洗澡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诱发疾病,造成危险。
这些洗澡"坏习惯"可致命
1.饭后马上洗澡:饭后马上洗澡,人的皮肤会受到刺激,血液往皮肤下的毛细血管流动,会造成消化道里的血液供给减少,影响正常的食物消化,加重心脏的负担。
2.酒后立即洗澡:喝完酒后,人的平衡感会有所降低,所以在浴室湿滑的地面上很可能会摔倒;另外,酒精会让血管扩张,本身会引发心梗;并且,酒精代谢会抑制肝脏的活动,影响糖原的消耗,而洗澡的时候葡萄糖消耗会增多,身体供应不足,会出现昏迷的现象。
3.激烈运动后立刻洗澡:人在剧烈运动时,皮肤要不断地向外散发热量,所以皮肤血管比正常时要明显扩张,并且在运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这种张开状态。如果立即洗澡,会刺激皮肤,皮肤的血管会进一步地扩张。皮肤血管的血液会进一步增多,会引起心脏或者是脑部供血不足,甚至直接晕倒在浴室里。
4.情绪激动时洗澡:都说:"洗澡冷静下",这是最危险的。洗浴时如果情绪过于激动,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痉挛,心肌的供血量减少,从而导致心肌梗死。
5.连续熬夜后洗澡:连续熬夜造成过度疲劳,本身血压就容易升高,很容易造成猝死。加上洗澡一刺激,更加加重心脏负担,造成不良后果。
秋冬季洗澡"三控制":
控制水温:水温过高可能导致全身皮肤血管扩张,全身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导致心血管缺血,引起心血管痉挛。同时,水温过冷会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这两种情况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控制时间:洗澡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时间最长别超过半小时。
控制次数:每周2-3次即可。对于老年人可以适当减少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