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禾呈】
一、从两场歌唱大赛谈起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表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实,文化何尝不是政治的延续。
就在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2022年,美欧集体抵制俄罗斯选手参加"欧洲电视歌唱大赛"(Eurovision)。
那一年,不出意外,乌克兰选手获胜。来自乌克兰的卡卢什乐团,身穿乌克兰民族服饰,唱着富有民族特点的现代嘻哈,反复念诵关于母亲的主题旋律。
那首名为《斯蒂芬妮娅》(Stefania)的歌,是乐队主唱成员Oleh母亲的故事,歌曲中有一句凄美的歌词:"即使所有的道路都被摧毁,我也总会找到回家的路"。卡卢什乐团最终以总票数631分的战绩夺冠,歌曲确实催泪,但明眼人都知道,夺冠少不了政治加分。
被禁止参赛的俄罗斯哪能咽得下这口气,欧洲不带我玩,那我就自己玩。于是,3年后的2025年9月20日,俄罗斯隆重举办了"国际视界歌唱大赛"(Intervision)。
赛事筹备阶段,普京就专门拨款7.5亿卢布(约6500万人民币)支持资金,其中冠军将摘获3000万卢布(约255万人民币)的奖金。临近比赛,普京专门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主动引流,欢迎各国热情参与。决赛当天,普京向大赛致以视频祝贺,强调文化和音乐没有国界,尊重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多样性是此次大赛的核心理念。
75岁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前来现场观摩。这位平时在电视里一脸严肃的老爷子,其实是个"音乐发烧友",弹得一首好吉他,钟情民谣和爵士,喜欢英国的披头士,喜欢美国的辛纳屈,更喜欢苏联的民谣歌手维索茨基。他还曾为自己的母校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校歌作词。
俄罗斯的这场赛事吸引了23国选手。中国是男低音歌手王晰参赛,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则作为大赛评委。低音色的王昕被称作"行走的大提琴",他演唱了一曲《在路上》,"去远方,去流浪,去他乡",娓娓传达了中国人的羁旅思乡。2013年,王晰曾随中国海军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13"军演,在甲板上同俄太平洋舰队歌舞团联合演出,以醇厚低音和感染力赢得中俄官兵的喜爱,后来荣获个人三等功。
此次歌唱比赛倡导的是"心系祖国的音乐",参赛选手需演唱带有本民族特色的原唱歌曲。最终是越南选手德福夺冠,他歌唱了越南民族英雄"扶董天王"的故事。亚军是吉尔吉斯斯坦选手阿曼,他以"游牧三重奏"的形式演绎了一首《青春岁月》。卡塔尔选手以抒情的阿拉伯小调唱了一首《这就是你》,获得季军。三首歌曲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真诚的,越能打动人。
很显然,Eurovision所谓的"个性多元"与Intervision提倡的 "民族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两场歌唱大赛的抗衡,并非单纯的文化软实力竞争,而是俄罗斯和欧洲文化渐行渐远的标志性事件。
二、欧洲的文化封杀
欧洲电视歌唱大赛原本是二战后欧洲"文化团建"的产物,1956年在瑞士举办了第一届,后来慢慢变成西方输出价值观的工具。1988年参赛的加拿大歌手席琳・狄翁就是通过欧歌赛展露头角,后来那曲《我心永恒》火遍全球。
这些年,欧歌赛传递的个人主义、多元主义等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与欧美主导的审美体系深度绑定。1998年以色列跨性别歌手Dana夺冠;2014年奥地利"变装皇后"Conchita Wurst获胜;2024年瑞士非二元歌手Nemo Mettler折桂。什么是非二元歌手?就是性别认同既非男性也非女性的音乐创作者,这完全符合美欧97种性别的新自由主义文化。
俄乌开战后,欧美将文化领域作为 "非军事对抗" 战场,从体育到文学到艺术,对俄实施系统性文化封杀,本质是妖魔化俄罗斯形象,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与国际认同,看架势是要开除俄罗斯的"球籍"。禁止俄参加欧歌赛只是其中的一环。
艺术无国界?不,西方的艺术有国界。英国伦敦交响乐团取消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演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暂停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上演;部分欧洲音乐学院移除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教学曲目。而柴可夫斯基的旋律性、肖斯塔科维奇的思想性、拉赫玛尼诺夫的抒情性,均对西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体育无国界?不,西方的体育有国界。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欧足联禁止俄罗斯国家队参赛,选手如若比赛需以"中立身份"(禁止使用国旗、国歌),即使"中立身份"也需满足严苛条件,如未接受过俄政府资助。这一套,显然是要把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人民区分开,又是一套分而治之的伎俩。
我们熟悉的阿布--阿布拉莫维奇--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的前老板,被球迷称为"切尔西最重要的男人",苦心经营切尔西近20年,带领球队前后赢得21座冠军,在2022年之后被英国人逼着卖掉切尔西,美西方纷纷对阿布制裁。阿布的经历实际上反映了大多数欧洲对于俄罗斯的真实态度:
欧洲人内心从未真正接纳俄罗斯人。有那么一句著名的欧洲谚语:剥开一个俄罗斯人,会跳出一个鞑靼人。
西方甚至连同俄罗斯有关的画儿、猫儿、树儿也要制裁。伦敦国家美术馆2023年将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画作《俄罗斯舞者》更名为《乌克兰舞者》,这幅画描绘三名系蓝黄丝带的舞者,美术馆称 "蓝黄两色象征乌克兰国旗",故而更名。可问题是,该画创作于1899年,当时乌克兰属俄罗斯帝国,"乌克兰国旗"尚不存在。
西方的猫科动物联合会还对俄罗斯的猫实施制裁,禁止俄罗斯猫海外参展,还把产于俄罗斯、能拉雪橇的"西伯利亚猫"更名为"欧亚森林猫"。欧洲禁止俄罗斯"屠格涅夫橡树"参加"欧洲年度树木"的评选,俄罗斯的这棵橡树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所种,树龄已200余年。
有没有人为猫、为树发声,它们招谁惹谁了?照这个架势,我小时候玩的俄罗斯方块是不是要叫乌克兰方块了?
欧盟前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曾有一句震惊四座的言论:"欧洲是花园,是人类能够建立的政治自由、经济繁荣和社会凝聚力的最佳组合,而世界其它地方大部分是丛林,丛林可能入侵花园。"
好好好,博雷利这老头说的都对,欧洲花园的世界是"文明世界",欧洲花园的价值是"普世价值",仿佛历史上的侵略者不是来自欧洲,而是来自亚非拉。
三、俄罗斯的文化突围
面对美西方的"文化封杀",普京自信地讽刺道,就让西方过着没有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生活吧,但俄罗斯人没有世界经典文化的滋养活不下去,不会"取消"贝多芬、巴赫或者欧亨利。
确实,杀了作品,封不住文明;捂住了耳朵,捂不住人心。几百年后,没人会记得"花园-丛林论"的作者博雷利,但仍有人会继续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和美西方撕破脸后,普京在国际场合上频频提及"黄金十亿"这个词,强调说,所谓"黄金十亿"国家(指的是人口约10亿的西方国家)企图维系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对他国干涉主权、盘剥经济利益并强加外来价值观,这种政策破坏国际关系稳定,阻碍全人类发展。
"黄金十亿"的说法由俄罗斯作家齐库诺夫1990年在其专著《世界政府的阴谋:俄罗斯和黄金十亿》中首次提出,后来成为俄罗斯特色政治术语。齐库诺夫认为,约10亿人的发达国家人口消耗了地球上所有资源的最大份额,并寻求扩大对世界其他地方的控制,以确保本国的优势地位。
这里不得不提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那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如果超过10亿中国公民,都过上了跟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那么我们所有人都要走进一个非常悲惨的时期,我们的星球也不能承受。"
这句话其实暴露了西方潜意识的逻辑,只有美国人,欧洲人拥有享受美好生活的特权,中国人、俄罗斯人以及广大亚非拉人民不配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中国的回答很简单: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俄罗斯的回答也很简单。普京强调,"黄金十亿"国家的吸血鬼舞会该结束了!
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从来都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作为反制裁的一部分,俄罗斯除了在经济上实施"进口替代",文化上也搞 "进口替代",打造了一批属于俄罗斯、面向全世界的文化品牌,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系列"文化反击战"。除了国际视界歌唱大赛,俄罗斯还打造了诸多文化品牌,具体如下:
首次举办未来运动会。普京亲自出席运动会开幕式并致辞,强调"未来运动会不受政治形势、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双重标准影响,真正的体育运动将在赛场上大放异彩"。未来运动会通过"传统体育+数字竞技"融合模式,纳入电子竞技等新兴项目,将冰球、篮球等传统项目与虚拟竞赛结合,吸引107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形成了明显的"非西方阵营"聚合效应。
首次举办反新殖民主义国际政党论坛。俄罗斯精准把握全球南方国家反霸反殖的强烈诉求,成立"共同抵制新殖民主义"国际政党论坛,促成来自50多国的400多名政党代表与会。普京在贺信中指出,新殖民主义是几个世纪以来"集体西方"对亚非拉人民进行掠夺和剥削的可耻遗产。俄罗斯愿集聚力量,为建立民主的多极世界秩序而奋斗。很显然,俄罗斯要担当国际社会反对单极化、追求多极化的第一旗手!
首次举办世界青年节。Z世代青年群体作为全球舆论传播的核心载体,成为各方争夺的关键阵地。俄罗斯首次在索契举行为期两周的世界青年节,普京亲自与会同青年面对面交流。这场活动覆盖商业、科技、教育、环保等领域议题,通过脱口秀、辩论赛等年轻化形式,探讨"Z世代如何应对全球挑战",吸引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名青年代表,成功在西方的妖魔化俄罗斯的信息茧房中撕开一道口子。
俄罗斯还积极借助金砖机制推动"去西方化"。作为2024年金砖主席国,俄罗斯直接搞了一波"替代工程"。金砖国家运动会对标欧洲杯、奥运会,让新兴市场国家的运动员有自己的舞台。金砖电影节叫板奥斯卡,专门展示非西方视角的电影。金砖文学奖跟诺贝尔文学奖打擂台,挖掘那些被西方忽视的优秀作家。
西方自己也没有想到,经济制裁加速了俄罗斯经济的"去美元化",文化封杀反倒助推了俄罗斯社会思潮的"去西方化"。俄罗斯冲在反霸第一线,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也逐渐挣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慢慢地打破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滤镜。
四、第三条道路
国家是地理的囚徒。横贯欧亚的俄罗斯宛如一个矛盾性人格,内心中东方与西方两种人格总在相互角力。
欧亚两股世界历史潮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催生了俄罗斯民族深刻的矛盾性心理。俄罗斯既是西方又是东方,有时与西方对立,有时与东方对立,有时学习西方,有时学习东方。历史上,斯拉夫派和欧洲派关于俄罗斯道路的争论从未止息。
正因如此,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写道,俄罗斯在文明认同上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
实际上,自彼得大帝时代以来,俄罗斯文明在欧洲文明面前都是弱势一方、处于从属地位。俄罗斯人往往"言必谈希腊""言必谈欧洲"。
沙俄时代的贵族以讲法语、德语为荣。贵族子女必须学习欧洲礼仪,否则不得继承爵位。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就是来自德国的公主。
苏联时期,俄罗斯精英同样对西方文化向往不已。赫鲁晓夫1959年访问美国时主动求见玛丽莲·梦露。波兰代购的牛仔裤、东德流入的录音机、来自美国的唱片都是苏联民众之间的"硬通货"。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更是全面倒向西方,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模式到社会生活几乎全面照搬西方模式。为了尝一口肯德基,莫斯科居民不惜排上2个小时的长队。
但是,世道变了。世界慢慢迎来了觉醒时代,跳出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俄罗斯也迎来了觉醒时代,主动思考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慢慢同西方拉开了距离。
俄乌战争的外力更是将俄罗斯社会的自我认同达到顶峰。面对美欧的文化封杀,面对来自北约的高烈度对抗,俄罗斯人反倒更清楚自己是谁,更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逐渐确立了自身的身份、民族、国家和文明认同。
2024年,普京在新修订的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中,明确将俄罗斯确立为"文明型国家",一个和欧洲迥然不同的文明,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东正教-东斯拉夫-欧亚文明。
普京曾向外界展示他在克里姆林宫的个人祈祷室,在那里他总结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俄罗斯人注重精神性,西方人注重物质性。
当西方人冻结并企图挪用俄罗斯的海外资产,普京痛斥道,说什么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契约精神,西方和400年前一样还是海盗。
这让人想起彼得大帝的一句名言,法国人看重香水(духи),我们看重心灵(духи)。在俄语中,"香水"和"心灵"两个单词的拼写一样,但是发音有区别。
普京的谋士苏尔科夫曾写下"混血儿的孤独"一文,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将面临地缘政治的"百年孤独"。正如亚历山大三世所言,俄罗斯的盟友只有陆军和海军,换句话说,俄罗斯的盟友只有自己。在这样的百年孤独中,俄罗斯终将找寻自己的道路,沿着"第三罗马"塑造"第三文明",这是既非东方既非西方的第三条道路。
普京能带领俄罗斯走出"第三条道路"吗?未来的俄罗斯还会在东西方之间摇摆么?
这一点,恐怕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