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旬,美国海军陆战队向菲律宾暂驻一个中队的MQ-9A"死神"无人机,此举标志着美对菲海上安全支持的大幅升级,在中菲南海紧张局势加剧背景下,正重塑印太地区战略平衡--这是《强化防务合作协议》(EDCA)生效后,美国在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行动之一,凸显美菲作战协同的深化。

南海作为全球关键商业航道,年承载超3万亿美元全球贸易。2016年中方拒绝承认非法的海牙仲裁庭对菲律宾占领的中方岛屿的主张,并加大军事施压,中菲在仁爱礁、黄岩岛等争议区域的对抗持续升级。2024年6月,仁爱礁发生中方船只冲撞菲方船只事件,导致菲海军士兵受伤,中方频繁使用高压水枪、危险拦截等手段阻挠菲方补给,菲方海上力量根本难以为继。
此次美军的部署是应菲律宾政府请求,无人机进驻EDCA框架下的巴萨空军基地,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VMU-1中队,主打无武装侦察配置。MQ-9A"死神"无人机作为长航时先进装备,续航超27小时,搭载光电、红外及合成孔径雷达等传感器,可实现南海广阔海域的实时监控与情报收集,完美适配印太地区海上监视需求。美方强调,部署聚焦情报、监视与侦察(ISR)任务,不携带武器,旨在降低局势升级风险,避免引发东盟内部政治敏感,呼应"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目标。

美菲合作有着坚实基础,1951年《共同防御条约》为双边防务协作提供保障,此次部署是双方无人机合作的延续--此前美方已向菲方提供"扫描鹰"无人机,并承诺5亿美元防务援助,用于菲军现代化及C4ISR系统升级。两国通过"棱镜渡鸦"等演习,实现"死神"与菲方"赫尔墨斯"系列无人机的协同巡逻,互操作性持续提升。

对菲律宾而言,此次部署意义重大。菲方虽已在巴拉望岛部署部分无人机,但规模不足以应对中方庞大军事存在,"死神"的加入将显著强化其海上态势感知与早期预警能力。菲总统马科斯对此持审慎乐观态度,认为威慑措施或有助于稳定区域安全环境。
中方虽未直接回应此次部署,但一贯反对外国在区域深化军事活动,大概率会通过加强无人机巡逻、增派海警船与海上民兵、延续"灰色地带"战术等方式反制。中方拥有"翼龙""彩虹"等系列先进无人机,双方并行巡逻可能增加误判风险。

对东盟而言,马来西亚等国面临与中方的海上争端,美菲无人机部署或通过提升透明度间接稳定局势,但也可能因中方解读为"遏制"而加剧区域极化,给《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带来挑战。2025年东盟峰会虽重申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成员国在应对中方强硬态度上仍存分歧。
从战略层面看,此次部署契合美方《2030部队设计》的分布式作战理念,既强化威慑又规避永久驻军的政治敏感。无人机可实时收集中方行动证据,助力菲方争取国际支持,但自身易受电子干扰与防空系统威胁,且无武装配置限制了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未来,这一部署可能推动美菲日三边监视合作、澳方P-8A巡逻机参与等多边协作,构建区域情报网络。美国政策连续性、菲律宾防务现代化(如采购"布拉莫斯"导弹、F-16V战机)将影响合作成效。此次部署标志着南海力量平衡的微妙变化,区域海上影响力角逐进入技术化、精细化新阶段,对话与威慑并行将成为未来区域安全治理的关键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