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要命一击,几乎让伊朗经济瞬间失血,战略空间骤然萎缩。以色列这招棋,下得既狠且准,但这种赤裸裸的挑衅背后,源于两国怎样的血海深仇?要理解这场看似突发的灾难,我们必须回到两国关系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找答案。
伊以关系六十年沉浮
说起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简直就像是一部从蜜月到仇恨的狗血剧。令人意外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两个如今水火不容的国家曾经是亲密伙伴。那时的两国面临共同的威胁--苏联的扩张和阿拉伯国家的敌视,不得不抱团取暖。
1980年,伊朗与伊拉克爆发战争,以色列竟然向伊朗秘密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而伊朗则用石油回报以色列的"慷慨"。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蜜月,如今看来简直荒谬得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由友转敌。伊朗新政权将以色列视为"小撒旦"(美国是"大撒旦"),两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对抗之路。
转折点出现在叙利亚内战期间。伊朗全力支持巴沙尔政权,并趁机在叙利亚扩大军事存在,这被以色列视为直接威胁。以色列多次空袭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设施,两国的敌对关系由冷转热,摩擦不断升级。
巴以冲突更是将两国关系推向了冰点。伊朗不仅在外交上坚决支持巴勒斯坦,还向哈马斯提供资金和军事援助。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甚至公开宣称"以色列是一个必须被消灭的肿瘤",这种极端表态彻底点燃了以色列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