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8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电价政策,说是能省钱,但也让人算不清到底贵不贵。之前大家随便用电,现在突然要分高峰低谷时段,连学校医院都得交分时电费了。新规出来后,西安有奶茶店老板发现电费账单反而少了,但凌晨开冰柜又怕多花钱,这政策到底咋算才划算?
新规主要变了三块:一是所有工商业用户必须跟着时段走电费,不能选固定价了。二是高峰时间从原来的早晚两次合并成下午四点到十一点,少了一小时。还加了中午十一到两点的低谷,说是让用白天光伏发的电。三是电价浮动更大,高峰涨七成,低谷降七成,尖峰时候夏天晚上七到九点要涨九成。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店每天早上九点开到午夜十二点,每小时用100度电。按老政策算,高峰、尖峰、平段和低谷加起来要1860元。新规后高峰时段调整,虽然尖峰更贵了但低谷多了三小时,算下来总共1820元,比之前少40块。听起来是便宜了,但要是用户没按低谷时段多用电,反而会花更多。
有人觉得这政策是为了平衡用电压力。比如夏天天热,电网负荷太重容易跳闸,拉大电价差能让人避开高峰。陕西现在一半的电都是风电光伏发的,白天发得多存不住,低价让大家多用光伏电。但问题来了,不是所有商家都能调整营业时间,像夜市摊、24小时超市,他们没法把用电高峰挪到白天。
新规还把医院、部队这些单位也拉进来,以前不用分时电价的都得跟着走。但医院晚上肯定得开灯啊,这样会不会变相多交钱?新规说是为推广储能设备,鼓励大家装电池存低谷电。可普通小商户哪有钱装那些设备?
政策说是为了保障电力安全,不让电网超负荷。但实际执行起来,很多人可能因为算错时段反而多花钱。比如凌晨十二点到早上六点是低谷,在西北开面馆的老板如果凌晨提前蒸包子,每度电能省七毛,但很多人根本不会这么早开工。
现在陕西省的电费新规被看作其他省份的参考,尤其是那些财政紧张的地方。以后可能全国都要这么搞,但具体怎么省电费,还得用户自己琢磨。有的人搬冰箱到中午开,有的人干脆晚上下班后不充电器,总之这政策让用电变成了精细的数学题。
新规执行后,有些商家账单少了,有些却愁得慌。到底该不该改用电习惯,还得慢慢试。电费新规看似简单,实则藏着一堆计算,普通老百姓只能边用边学,反正政策已经来了,总得想办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