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已到!中国一纸禁令出手 必须杀鸡儆猴

2025-08-01 14:10  头条

7月15日,商务部发布了新的禁止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加了进去。这个决定传递出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中国车企的核心技术不是随便能拿走的。

中国和欧洲的电动车谈判卡在最后一步,就是签约这事。中方已经同意给出口欧洲的中国电动汽车设最低价,已经很有诚意了。可欧盟那边还不满足,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中国的电动车核心技术。

要知道,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汽车生产和销售的第一大国,年产销量占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一。这不是偶然的,是几十年来一步一步追赶的结果。

欧盟提出,必须让中国交出核心技术,才允许中国车企去欧洲搞合资建厂。这条件也太过分了!如果中国把最有竞争力的技术送给欧洲,以后在谈判桌上还有什么底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引进欧洲车企时只设定了合资股比的限制,从没强制要求对方转让技术。那时候中国的工人和工程师在实践中学习,慢慢把汽车技术积累起来了。

几十年过去,中国的汽车工业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被外国品牌压着打的样子了。长城的皮卡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热销,奇瑞的发动机已经卖到了欧洲市场。

在新能源车领域,中国更是实现了"弯道超车"。问界、理想这些国产品牌,靠着智能化和舒适性,正慢慢把奔驰、宝马、奥迪挤到一边。

比亚迪凭着性价比和电池技术,抢占了不少原本属于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已经反超欧洲了,这是实打实的成就。

欧洲没有当年中国那种从零开始的耐心。他们不想沉下心来搞研发、练技术,反而想直接伸手要核心技术。这不是想得美吗?

其实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匈牙利就绕开了欧盟的限制,把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比亚迪的整车生产基地都请了过去。他们知道这些项目能带来就业、拉动经济。

奇瑞也跑到西班牙,跟当地企业合资生产新型电动汽车,成了第一个在欧洲合资建厂的中国车企。但不管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还是奇瑞,都守住了底线:核心技术绝不出让。

中国不反对合作共赢,欢迎欧洲企业参与到产业链中来,但绝对不能容忍别人想白拿技术。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底线。

对中国车企来说,真正的"走出去"不只是把车运到国外卖,而是要在当地建厂,融入当地产业链,这样才能扎根站稳。

欧洲汽车产业的技术焦虑,只能靠自己埋头创新来解决。总想着天上掉馅饼,盼着别人把现成技术送上门,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市场竞争拼的是真本事,不是谁嗓门大、谁手段多。欧洲想通过强制索取来追赶中国的电动车技术,只会耽误自己的转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