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1日晚间,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悄然更新税则,宣布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芯片等关键科技产品免征此前高达145%的"对等关税",部分商品税率直接归零,这一政策调整被外界视为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向。
按照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这是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战中"松动的首个信号"。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让步"的背后,既折射出美国经济与供应链的现实困境,也揭示了中美博弈中难以回避的深层逻辑。
根据白宫公布的22页豁免清单,涉及商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制造设备、通信设备等高科技产品,覆盖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约20%。这些商品多数属于美国无法短期内实现本土化生产的领域,例如,苹果公司约80%的iPhone在中国生产,若维持高关税,iPhone价格可能从1599美元飙升至2300美元,直接冲击美国消费者。彭博社指出,美国科技行业对此反应强烈,最终迫使白宫"承认现实"。
由此深入分析,此次特朗普豁免清单的核心逻辑还是在于"保住美国科技命脉"。以半导体为例,尽管美国掌握核心技术,但全球83%的镓、锗等关键矿产依赖中国供应,芯片制造环节更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若对中国相关产品持续加税,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幅上升,甚至导致关键技术断供。
回顾特朗普此前的高调姿态,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声称要"振兴美国制造业",但仅一周后便宣布对75个国家暂缓90天实施关税,仅保留10%的"基准税率"。更戏剧性的是,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实际税率从宣称的145%骤降至部分归零。这种反复暴露出美国政策的内在矛盾:既想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又无法承受供应链断裂和通胀飙升的代价。
不过,我们仍要注意豁免背后的战略算计,尽管豁免清单看似利好,但美国设置了"美国成分≥20%"的门槛,即商品中若美国设计、专利或零部件价值占比达标,则可免除附加关税。分析来看,这一规则试图通过产业链绑定强化美国技术主导权,例如要求企业提交详细物料清单以证明"美国价值"。
目前,美国的单边行动已导致WTO争端解决机制瘫痪,欧盟、加拿大等30国被迫启动临时仲裁安排,多边贸易体系面临解体风险。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加速崛起,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印度、越南承接低端产能,但高端制造仍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格局变化表明,全球化并未因关税战止步,而是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关税豁免绝非"认输",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战术调整,短期内,此举缓解了美国科技行业与消费者的压力;长期看,美国仍试图通过"选择性豁免"维系技术霸权。然而,中国的反制与产业链韧性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唯有合作才能避免双输。
事实上,中美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化规则主导权的争夺,中国的应对策略清晰:以市场化手段化解外部压力,以技术创新突破封锁,以多边合作对冲风险。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妥协没有出路,唯有坚持平等与尊重,才能找到真正出路。"这场较量终将证明,谁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新现实,谁就能在风暴中重塑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