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大学生景区内被捅身亡!媒体:莫让精神病成为免罪金牌(4)

2025-08-19 09:09  大河报

司法领域的精神病鉴定相关流程、要求等要更为严格

于海亭告诉记者,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在接到疑似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当事人违法案件后,要提出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申请,需经过审批流程,委托具备合法资质的法医精神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鉴定过程中,不仅要求司法机关的人在场全程列席,而且,要求司法鉴定人不少于3人。"司法部门对司法鉴定人的专业性也有要求,必须是专业领域副主任医师以上。"于海亭说,涉及刑事案件时,为确保司法鉴定结果合法、准确、科学、公正,司法鉴定人在依据案情进行调查、向有关知情人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还要对被鉴定人进行面谈、精神检查,同时,还要做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比如脑电图、CT、核磁共振检查,以及一些心理检测等,再经过讨论环节,综合分析判断后,最后形成鉴定意见。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中,主要应用两个诊断标准,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于海亭说,在临床诊断和司法鉴定中,他们主要依据的是前者。

业内人士坦言,因业界缺少相关规则来统一鉴定标准,也给司法鉴定人的鉴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上精神疾病种类繁多,精神医学诊断缺乏较客观的检查仪器设备等,如果对鉴定结果有争议,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也有人担心:如果有人伪装精神病,会不会通过司法鉴定?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纪念明确表示,伪装精神病人难以通过司法鉴定。

业内人士指出,在"精神病人"刑事案件的审理中,精神病司法鉴定结果只是法官考量的一方面,会结合具体案情、社会影响等进行综合审判。

如何从根源上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为推进精神病人管控法治化,各界人士建言献策

如何有效破解精神病人犯罪这一社会治安顽疾?近年来,为推进精神病人管控法治化,法律界人士等纷纷建言献策。

早在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尚伦就曾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库,实现信息同民政、公安等部门互联互通、交流共享。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也曾指出,在"家庭为主、政府为辅"的管理模式之外,要把精神病人的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卫生、公安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网络监控体系,及早发现精神病患者的发病征兆,督促监护人对其约束、治疗……

相关法律规定也日益完善。《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明确,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早识别、早治疗、早管理很关键

"精神病人犯罪,其监护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针对精神病人伤人案件,网友如是评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如何更好地管理精神病人,尽可能减少此类悲剧发生?

"总的来说,社会更加文明、进步,我们既要保护正常人群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于海亭表示,"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减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进一步提高全民精神卫生意识,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及早识别、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同时及早对其进行合理治疗和管理,才能最大限度从根源上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