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北方邦密拉特市的一场婚礼成为全球吃瓜群众的"快乐源泉"。
婚礼上本该貌美如花的21岁年轻新娘,在新郎揭开她面纱时,眼前的"娇妻"居然"变"成了一名满脸皱纹的"大姐"。
更让新郎崩溃的是,站在面前的"新娘"他竟然还认识,那是自己原本未婚妻45岁的寡妇母亲。
新娘变丈母娘,新郎变女婿,这关系是越捋越乱。
印度这个地方,看来是真有说法的......
婚礼当天,阿齐姆的兄嫂纳迪姆与沙伊达全程主导仪式。
当司仪念出新娘名字"塔希拉"时,22岁的阿齐姆当场愣住,因为他自己未婚妻的名字明明叫曼塔莎。
而更诡异的是,他发现婚礼现场竟然有人在偷偷进行着现金交易,金额约50万卢比(约4.27万元人民币)。
作为新郎的阿齐姆马上就意识到了不对,忙对自己的兄嫂发出质问。
而面对的新郎的质问,兄嫂则是威胁,如果他继续反抗婚礼,就要告他"强奸罪"。
是的,不进行婚礼就要告他强奸,令人怎么想都觉得荒唐。
而这场荒诞闹剧在印度并非孤例。
2023年,拉贾斯坦邦一名少女因反抗包办婚姻,被家族成员当街殴打;2022年,哈里亚纳邦一男子被家人捆绑着完成婚礼,原因新娘的"相貌不符"。
印度婚姻市场中裹挟的"魔幻现实主义",在阿齐姆的遭遇中又一次得到了展现。
阿齐姆随后就拨打了当地报警电话,向警察说出了自己的遭遇,称自己遭到了"欺诈"。
而这场"诈骗罪"或者"强奸罪"都没有成立,据几天后印度当地警方透露,阿齐姆已经与自己的"丈母娘"和解了。
说当事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阿齐姆也已经撤回报案。
这个处理结果很明显让很多正在"吃瓜"的网友表示看不懂。
这个和解是什么意思,是已经和自己"丈母娘"过上恩爱的小日子了是吗?
但是也有网友表示,在"开挂的印度",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奇怪。
也有网友表示,在印度,骗婚的事其实非常多见。
2022年2月印度中央邦一名新娘就在婚礼后,以"不舒服"为由支开新郎去买水,随后带着8万卢比现金和现场的珠宝,与同伙骑摩托车消失。
这种"仙人跳"式骗婚在印度农村屡见不鲜,新郎家庭为娶亲支付高额彩礼,新娘却在婚礼后人间蒸发,有些惯犯甚至骗婚十几起案件都还没有被缉拿。
更讽刺的是,许多骗子会伪造身份证明,甚至买通官员做掩护,让受害者维权无门。
在阿齐姆事件中,22岁的阿齐姆与45岁的塔希拉,其实都是印度社会的受害者。
印度刑法规定"婚内强奸非罪化",阿齐姆可能因"不贞"或身体缺陷,让兄嫂能让"强奸罪"威胁他完成婚礼,而这种骗婚情况即便报警,此类案件也常以"和解"收场。
塔希拉则因寡居贫困被迫参与骗婚。印度寡妇超4600万,仅9%能独立生活,许多人则是沦为家族的"累赘",大龄剩女更会成为家族的"耻辱"。
2023年,印度130万女性失踪,仅半数被找回,警方常以"私奔"结案,默认女性是"自愿消失"的。
2024年,比哈尔邦一名男子婚后发现新娘比自己大20岁,对方家庭却坚称是"化妆问题"。此类案例中,新娘常由姐姐或母亲冒充,利用传统婚礼中新娘全程蒙面的习俗蒙混过关。
而年龄造假、冒名顶替等手段,则是印度社会漏洞的缩影。
自古而来的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等级。
低种姓女性若想改变命运,唯一途径是嫁给高种姓男性。
这种畸形需求催生"高价嫁女"现象,而高种姓家庭则借此敛财。
这就导致了许多印度女性"没钱结不起婚"、"被迫当剩女"。
而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又会裹挟着她们投身于各种骗婚的场景中去。
印度的《反嫁妆法》虽然已经颁布60余年,但大部分的婚姻仍涉及到嫁妆问题。
2024年,比哈尔邦一名女子就因嫁妆不足被婆家虐待致死,而娘家为报复则是放火烧死公婆,最终7人被捕。
更令人窒息的是,许多丈夫为骗取嫁妆,婚后逼迫妻子自杀,甚至直接谋杀。
单是2017至2022的6年间,印度有35493名新娘因嫁妆不足被杀害,光是北方邦,平均每天就有6人死于"婚姻问题"。
法律执行不力,就让婚姻诈骗者有恃无恐。
就在阿齐姆事件发酵的同一周,印度北方邦另一桩"伦理剧"也在上演。
20岁准新郎拉胡尔竟与40岁准岳母安妮塔一同卷走了85万卢比的财物(约7.2万元人民币)私奔了。
走前还对女方的家族留下挑衅宣言:"你折磨她20年了,现在该放手了!"
更离谱的是,拉胡尔与安妮塔早就有暧昧关系,他们之间频繁通话、甚至当众调情,可是准新娘的其他家人却选择视而不见,毕竟他们只想着把女儿嫁出去就好。
直到婚礼前10天两人携款私奔。
这也暴露出了印度婚姻中的情感缺失,反而私奔的两人却成了印度社会中不多数的"真爱"。
从"新娘调包"到"岳母私奔",印度婚礼的荒诞剧不断上演。
这些事件的主角,或是为高额彩礼铤而走险的骗子,或是被家族当作交易筹码的女性,或是被种姓制度绑架的年轻人。
当婚姻沦为金钱、权力与暴力的角斗场,最终买单的,将会是整个社会的文明底线。
印度的婚礼事件被多国的媒体当作"笑料"来传播。
却鲜少有人关注其背后的社会结构。
印度媒体更热衷于报道婚礼的奢华细节,却对结婚的苦难选择视而不见。
这种"选择性失明",让印度婚姻市场的畸形生态得以延续。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民也了解到了"公平婚姻"和"自由恋爱"的含义,有许多人曾请愿修改关于印度"嫁妆"的法案,但由于印度社会封建传统的陋习过于严重,许多法律即便是修改,也少有家庭和地方愿意实施。
"新娘变岳母"的闹剧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悲剧。
而要想改变这种"吃人"的婚嫁传统,唯有打破种姓壁垒、严惩嫁妆陋习、完善保护法律,印度才能走出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婚姻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