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立陶宛高调挑衅中国,以为西方盟友会兑现承诺;三年后,港口空置、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民众高喊"自由不能当面包吃"。
然而,当新总理面对经济残局时,竟然仍要求中国先低头,看来过去了三年,这个国家还是没明白到底错在哪了......
中立关系由热转冷
2021年,在美国的鼓动下,立陶宛先是宣布退出中国与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后来又开始插手台湾问题,允许台湾地区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以"台湾地区"为名的代表处。
面对这种危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在中方多次劝阻无效后,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限制立陶宛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并将两国外交关系降级至代办级。
中立外交关系由热转冷,带来的影响立竿见影,失去了中国市场后,立陶宛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始终没能走出困境。
然而,当立陶宛新上任的总理英加·鲁吉涅内,一个工会出身、执政经验尚浅的领导人,对着世界喊话,要求中国必须先迈出修复关系的第一步时,许多人恐怕都觉得有些恍惚。这番强硬的姿态,和她国内的另一幅景象形成了鲜明而讽刺的对比。
在立陶宛的港口,曾经繁忙的起重机如今锈迹斑斑,竟成了游客登高望远的观景台;堆满货物的仓库早已人去楼空,被改造成了收费停车场。这种巨大的反差背后,是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命运押在一张张"空头支票"上,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
对于普通立陶宛人来说,政府当初那套强硬的对华说辞,无异于一种隐形的承诺:忍受眼前的短暂痛苦,就能换来更长远的安全保障和政治利益。可现实呢?现实是,民众正在为这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支付着真金白银的账单。
承诺的代价,首先体现在饭碗上。超过六万个家庭失去了收入来源,全国的失业率悄无声息地攀升到了7.9%。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家又一家的企业倒闭,超过1300家公司没能撑过去。
曾经引以为傲的产业,如今一片凋零,百年历史的乳制品企业,眼睁睁看着亚洲市场份额暴跌94%,不得不关闭三条生产线。而一度占到对华出口三成的激光产业,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股寒气,很快就从工厂蔓延到了每个人的餐桌上。两年时间,面包价格涨了四成,整体生活成本直接上涨了三成。在首都维尔纽斯,房租也跟着飙升了30%。
当愤怒的农民将卖不出去的过剩牛奶倾倒在地里时,当抗议的民众在街头举起"自由不能当面包吃"的标语时,那种绝望和无奈,是任何宏大的政治叙事都无法掩盖的。民调显示,超过62%的民众,早已不再相信那套强硬路线的鬼话。
盟友的支票指望不上
当初立陶宛做出那个冒险决定时,最大的底气,无疑是对西方盟友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抱有幻想。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站对了队,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然而,国际政治的算盘,远比他们想象的要精明和冷酷。
美国人开出的支票最是诱人,一张口就是6亿美元的信贷额度。可真正打到账上的,只有区区900万美元,连个零头都不到。华盛顿倒是很慷慨地送来了导弹和防空系统,但这些东西既不能让工人重返岗位,也无法让货船再次靠港。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近期传出的消息是,美国正计划停止对立陶宛的军事训练和装备资金支持。这无疑是在说,象征性的姿态已经做够了。
欧盟的支票看起来更厚实一些,足足13亿欧元。可立陶宛至今也只拿到了3亿。剩下的10亿呢?被一份泄露的欧盟会议内容揭开了谜底。
德国代表在会上说得非常直白:想要拿到剩下的钱,前提是先把那个所谓的"台湾代表处"给关了。原来,这根本不是什么无偿援助,而是一个用来施压的工具,一根牵着你走的绳子。
至于台湾当局,当初许诺的5000万美元投资,更是连影子都没见到。从头到尾,实际落地的金额就是一个响亮的"零"。
被永久删除的订单
也许,立陶宛政府内部还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只要姿态放软,关系缓和,失去的市场就能轻易拿回来。这种想法,显然是低估了全球供应链的残酷和市场的无情。你主动让出的空位,竞争对手会毫不犹豫地扑上来,而且是永久性地占据。
就在立陶宛对华出口雪崩式下跌90%的时候,它的邻居们,比如波兰和匈牙利,非但没受影响,反而乐呵呵地瓜分了它留下的市场真空。就连立陶宛本国超市的货架上,原本摆放国货的位置,如今也被波兰和德国的商品所取代。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物流枢纽地位的丧失。曾几何时,中欧班列是立陶宛引以为傲的经济动脉,可今年的通行量和2021年相比,暴跌了98%。一些铁轨因为长期闲置,甚至被直接拆除,只为节省那点可怜的维护成本。
中国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迅速将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打造成了新的中欧物流中心,并且围绕它建立了空运、陆运一体化的立体货运网络。这意味着,整个供应链的格局已经被重塑,立陶宛已经被彻底排除在外。
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先例,80年代的荷兰也曾因对台军售被中国制裁,但他们最终选择了道歉,并修复了关系。可今天的世界不同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远非当年可比。荷兰回头时,市场还在原地等它,而立陶宛现在想回头,却发现自己的位置早已经被人坐得严严实实。
结语
立陶宛走到今天这一步,说到底,就是一场因为误读和轻信了各种"空头支票"而导致的悲剧。从对本国民众的民生承诺,到对西方盟友的援助承诺,再到对未来市场机会的承诺,到头来,无一兑现。
新总理鲁吉涅内现在面对的,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外交难题,而是一个被各种空头支票掏空后的"空白账本"。外债占GDP比重超过70%,产业凋敝,民怨沸腾。无论她现在摆出多么强硬的外交姿态,最终决定她政策走向的,还是账本上那片令人绝望的空白。
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惨痛经历,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投机取巧和虚幻的承诺,终究换不来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唯有基于现实利益的审慎,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